-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您怎樣看待2010年的經濟形勢?復雜?對,就是復雜!年初溫家寶總理就說了,“今年是中國經濟最復雜的一年”。事實證明,溫總理說對了,年初他就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這幕經濟大劇的走勢和結局。
眼看2010年即將成為過去時,回看這一年的經濟表現,還真脫不了“復雜”二字的干系:全球經濟復蘇與否撲朔迷離,該退出還是繼續刺激爭論不休,美歐需求增長緩慢,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進而傳遞到政治層面,增加了國與國協調的難度;中國經濟仍未走出困局,外需萎縮、內需不振困擾實體經濟,財政收支失衡,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加大,該回收流動性還是繼續增加頗為矛盾,產能過剩結構性問題仍進展乏力,樓市泡沫繼續累積,調控投鼠忌器……種種困擾投射出來,最直接地體現在貨幣上,進而推高CPI,加劇價格上漲和通脹預期。
倘若把阻礙發展的力量概括為“反發展”的話,2010年的中國經濟,就是一幕“發展”與“反發展”相互爭斗的情景劇。假如其主角是通貨膨脹,那么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和貿易摩擦、經濟結構調整、房地產調控等配角合演了這場“最復雜”的大戲,其中“上海世博會”友情客串了該劇目。
主演是通脹:豆你玩到蘋什么 通脹壓得百姓吃不消
先看個段子:綠豆漲價被戲稱“豆你玩”,大蒜漲價被戲稱“蒜你狠”,生姜漲價被戲稱為“姜你軍”,糖漲價被戲稱“糖高宗”,蘋果漲價被戲稱為“蘋什么”。
這個段子看起來有些戲謔的成分,但其大體上來源于生活。“豆你玩”這些帶著灰色幽默的詞匯,正貫穿了2010年的全年,也生動地展現了急劇的價格上漲在民眾和媒體中引起的情緒。這些詞匯,應該被評為2010年最受報章熱炒的年度詞匯。
大眾情緒敏感的根源,在于真切地體會到了漲價對生活帶來的影響。統計顯示,過去半年內,全球小麥和玉米價格漲了57%,大米漲了45%,糖漲了55%,大豆價格漲到過去16個月來的最高值。同時,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事實: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1%,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1.1%。其中,11月份食品類價格對CPI上漲的“貢獻”率高達74%,居住類價格“貢獻”率為18%。
漲價潮先從大蒜發威。去年底開始,市場就瘋狂炒作大蒜,蒜價一度瘋漲超過100倍,之后是綠豆、生姜、白糖、食用油、蔬菜、蘋果等等,陸續漲價成為媒體報道熱點。這些關系到居民生活的產品漲價,帶來的沖擊不言而喻,記者所處的上海,近期菜價也是一漲再漲,連出租車司機經常談論的話題也與漲價相關。而更受市場關注的房價,年初也出現上漲勢頭,后在多種政策組合拳的重壓之下,價格大幅上漲被遏制,但仍有不少地方有緩慢上漲的情況出現。
是什么導致本年度持續的價格上漲從而推高了通脹預期呢?對比,學界尚無定論,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從經濟學角度看,通脹主要是一個貨幣現象,也就是說現實中的貨幣量超出了實際需求量從而推高價格,至于炒作等推高價格的現象,大多是貨幣超發的附帶因素。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銀行開始實現寬松的信貸政策,也導致大量資金流向上述領域(股市也吸納了不少),現實的流入和對流入的預期又拓寬了炒作價格的可能空間。
就外部而言,美國狂印鈔票直接導致美元貶值,而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更加強了對美元超印的預期,從而通過原材料等傳遞過來,進而又增大了抑制通脹的難度。記者略作統計得知,今年以來天然橡膠、棉花、白糖、棕櫚油等基礎商品價格都“漲瘋了”,天然橡膠價格進入“3萬元時代”,從2001年的450美元/噸漲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噸,漲幅接近9倍。
這還只是個開始,價格上漲正在侵蝕著居民的生活水準。《廣州日報》曾報道過一個湯婆婆的例子:33年前,四川的湯婆婆往銀行里存了400元錢,當年這筆錢能買1套房子、400斤豬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華香煙或50瓶茅臺(600519,股吧)酒。今天,湯婆婆取出這筆錢,連本帶息835.82元,僅夠買420斤面粉、69斤豬肉、40盒中華香煙或1瓶茅臺酒。湯婆婆不是個案,她代表著大多數中國居民的生活體驗。目前的價格上漲和通脹預期還只是開始,如何能在通脹壓力和經濟發展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流動過剩是配角一:猛發鈔票瘋狂貸款 流動性泛濫
何謂“流動性過剩”?這是個相對概念,通俗地說就是“錢太多了”,宏觀經濟學的解釋則是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余的資金又導致投資/經濟過熱現象和通貨膨脹風險”。
2010年,流動性過剩一直伴隨著經濟走勢,成為政府決策層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必須要參照的因素。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M2)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6%,比2009年底增加了14.9%以上。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超發的貨幣去哪兒了呢?基礎設施?股市?樓市?大家猜測紛紜。我們再看一組數據:央行《2010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新增6.54萬億元,其中將近2萬億元流入房地產開發領域,占人民幣新政貸款的27%;據銀監會統計,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其中有問題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約2萬億元。
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市場人士分析,正是過量的貨幣導致了橫跨2010年整年度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而這,其實還只是開始,更大的通脹預期仍在市場上醞釀,這也是央行再次宣布自12月26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的原因。盡管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一再稱全年3%的CPI能實現,但11月高達5.1%仍讓市場難掩擔憂之情。
匯率戰爭是配角二:匯率操控到貿易糾紛 美施壓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是2010年另一個牽動國人神經的詞匯。國人擔心人民幣在通脹預期面前持續貶值,而美國政府及國會部分人士則擔心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不夠大,速度不夠快。這兩點擔心沒辦法走到同一個軌道上。
美國人希望人民幣相對于惡意濫發的美元應該持續升值,其一可以消減掉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其二可以大幅稀釋中國人的美元儲備及美元資產,從而達到賴掉債務的目的,其三可以逼迫中國依照美國金融資本的意志,打開中國金融市場的大門。美國發動了上至總統下至輿論的力量對中國政府施壓,稱中美貿易逆差是因為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壓低,因為“匯率操控”,并連續發起貿易糾紛,僅10月1日至15日半個月時間,美商務部對華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其中10月12日至15日4天內就多達9起。G20等平臺,也成了美國對話匯率施壓的場所。并且,美國改變亞太戰略,拉攏中國周邊鄰國,施壓中國就范。
對美方的壓力,中方一方面忙不迭地重申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另一方面允許人民幣再次重啟適度升值,12月28日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6252,已連續6個交易日上行。
我們來簡要瀏覽一下2010年雙方的幾個來回:1月29日,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要求人民幣升值;2月23日,中國官方媒體連發四篇文章反擊人民幣升值;3月6日,央行行長周小川稱不贊成匯率問題被政治化;3月12日,奧巴馬再次呼吁人民幣升值;3月17日,美參議員號稱要提議案懲罰中國;3月18日,世行與IMF出面稱中國應提高人民幣幣值;3月20日,商務部副部長赴美降溫;3月23日,溫家寶呼吁“不要打貿易與貨幣戰”;4月4日,美決定暫不將中國列為操控匯率國;6月19日,中國央行宣布繼續推進匯率改革;9月15日,美國國會召開人民幣匯率聽證會;10月8日-10日,周小川在美國表態說人民幣匯率調整將是逐步的,不會采取“休克療法”;10月16日,美財政部推遲發布《匯率政策報告》。
而今,人民幣匯率戰仍未有消停的跡象。11月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訪前夕接受法國和葡萄牙媒體書面采訪時再次表態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11月11日在韓國召開的G20峰會依舊是另一個爭戰的場所。可以作出的判斷是,隨著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以及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的失利,人民幣匯率更會成為美國政客討好選民的手段和工具,中國應及早準備以應對可能到來的更大麻煩。
結構調整是配角三:內需不振外需疲軟 聚焦如何調結構
貿易戰和貨幣戰帶給中國的另一個啟示是,原有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基本上走到頭了,有必要做出進一步的調整。這是這次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最大啟示和選擇。
外部市場疲軟,最佳的路徑選擇是轉向國內,理論上講,龐大的中國市場足以消化掉外需不振帶來的問題。2008年以來,中央政府也確實把注意力轉到了國內,采取了“以舊換新”等多種形式刺激內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盡管如此,還并未能夠解決好外需疲軟帶來的問題。擴大內需的前提是民眾有錢并敢于去消費,而且愿意消費國產貨。但現實是,由于社會保障不健全和房地產等對經濟的擠壓效應,以及國產貨的質量信任問題,政府期望的民眾大幅消費并未達到預期。生產過剩受制于內需,個人以為,這種過剩其實不少是結構性過剩。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還在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調整經濟結構。
事實上,近兩年,中國政府一直在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采取了很多措施。10月18日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今后五年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1978年以來建立的以“低工資、高就業;低消費、高積累;高經濟增長、低福利增長;高貿易和資本順差、高外匯儲備、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為特征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已是當務之急。“十二五”的表述,可以說是為轉變定了調,但具體實施中能否實施得好,以及能否把握轉型的方向,還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做。
再調房價是配角四:中央月月出重拳 高房價巋然不動
房價
說2010年是另一個“房地產調控年”,也絲毫不顯得夸張。自2009年12月7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定調后,2010年便是圍繞如何遏制以及如何增加保障性住房而展開,僅中央層面,這一年來就多次出招調控,僅舉例如下:
2009年12月14日,國務院提四措施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12月17日,五部委新政要求拿地首付不低于50%;12月23日,財政部要求五年內住房轉讓全額征收營業稅。進入2010年,更是幾乎每個月都出臺多個措施調控房地產,比如1月10日國辦通知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4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新國十條”);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加快公租房建設,堅決抑制投機性需求。12月26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中國之聲》訪談時表示中央“有信心讓房價回到合理的價位”。
客觀地說,這波連續調控,起到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作用,但房價與老百姓的預期相比仍有差距,房價問題仍是公眾關心的首要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房價難跌的主要原因最終應該歸結為中國土地制度不夠完善,土地制度問題導致住房緊張,關鍵是資源匹配制度不夠健全。政府掌握和壟斷土地資源,使得土地價格一路上漲,但對于開發商來說,花高價錢買地,肯定無法建出便宜房了。
同時,在解決“土地財政”問題上,還應該從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財”的沖動,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辦法。還應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因此,處理好土地政策和房價的關系,徹底解決部分地方政府“以地生財”模式,讓土地政策成為調控新抓手,房地產調控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房價也會真正降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圍。
世博會友情客串:世博成就斐然 認識遺產應恰如其分
2010上海世博會,既是中國經濟生活中的既定任務,也是2010年經濟運行的闖入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為了迎接世博會,上海市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修地鐵道路場館等等,為拉動內需起到很大的作用。這次世博會有可能給國人留下“規則意識”、“平等意識”、“創新意識”和“和諧意識”四種理念。除此之外,這次世博會還是一次重要的練兵機會——舉辦類似大型活動,可以說組織者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并且,這也是城市管理的一次大練兵,如何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做好城市的管理和服務,是一個考驗。這次世博會也是一次重要的展示機會,中國和上海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向世界證實調用舉國資源舉辦類似大型活動的能力。
這些成就是中國近些年經濟發展的集中展示和體現。但客觀地說,我們離現代化的國家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世博會只是一次好的展示機會和練兵機會。我們不僅要對世博會給2010年中國經濟的作用給予清醒認識,更要對世博會給中國的發展和未來給予恰如其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