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再論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變 物價上漲三主因

2010年11月30日09:1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貨幣政策 貨幣信貸 存貸款基準利率 理財產品 科學發展觀 政策工具 政策信號 CPI 政策建議 物價上漲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四個政策建議

一是明確宣布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管理好通脹預期。為了削弱通脹預期,阻斷通脹預期向現實通脹的傳導渠道,建議明確宣布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向社會各界發出清晰的政策信號。1999年至2006年,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是1984年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來執行時間最長的貨幣政策取向。現在大家說的引導貨幣信貸回歸常態,實際上就是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變。

二是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10月人民幣貸款新增5877億元,新增水平與上月基本相當,同比多增3348億元,已連續4個月同比多增。這表明商業銀行貸款擴張的意愿強烈,實現全年貨幣信貸調控目標的難度較大。在實體經濟總體穩定、通脹預期強烈的背景下,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顯得尤為重要。10月份以來,人民銀行上調了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兩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并對部分金融機構實施了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

實踐中,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必須考慮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盈利及其與監管政策的銜接情況等。從歷史上看,1998年以前,我國銀行的實際存款準備金率曾經高達20%(法定準備金率加超儲率)。因此,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上調空間。

當前為了抑制貨幣信貸的快速增長,中央銀行除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央行票據、法定準備金率、利率等常規工具外,還應該積極研究運用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對金融機構進行調節,引導貨幣信貸回歸常態。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的運用也是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理、避免風險積累、保持金融穩定的需要。

三是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我國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為克服金融危機的沖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導致了人民銀行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成為貨幣供應量擴張的主要原因。今年6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以來,人民幣匯率雙邊波動有所增強。截至11月26日,人民幣兌美元已經累計升值2.59%。2010年11月,我們對我國12個省市的2181家外向型中小生產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樣本所在省市的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90%。調查結果顯示:一是當前外向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總體良好,企業具有較強的抗匯率波動能力。二是八成外向型中小企業能夠接受當前匯率變動,企業關停并轉情況總體正常,企業就業人數沒有下降,有單不敢接的情況較少。三是關于當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大多數企業表示,首先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其次是勞動力價格上升和招工難,匯率變動的影響排在第三位。四是67.5%的企業表示能接受一年升值3%以下,26.5%的企業表示能接受升值3%至5%,但企業在回答此類問題時通常會留有一定余地,所以實際能承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可能更高。基于上述調查,建議繼續采用人民幣匯率小幅穩步的漸進性升值方式。

人民幣匯率小幅穩步的漸進性升值能夠給出口企業較充足的調整時間,避免短期波動,從長遠看則有利于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業競爭力,并將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必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升值降低了進口企業的成本。近年來,我國進口總額大幅增長。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我國進口增速一直保持在22%以上。從宏觀層面看,人民幣匯率小幅穩步升值有利于抑制石油、金屬、糧食等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同時,由于相近商品之間的替代性及其價格的相互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抑制國內物價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進口商品價格本身。所以在當前形勢下,保持人民幣匯率小幅穩步升值,利遠大于弊。

四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改變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當前負利率持續擴大。10月份居民儲蓄存款凈下降6865億元,多數分流到股市、房市以及信托理財市場,也不排除部分資金流入消費品市場,炒作商品、哄抬物價。盡管有人擔心提高利率可能加速國際熱錢流入我國,但實證分析表明,影響熱錢流入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增長、資產價格上漲及人民幣升值預期,而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對熱錢流入影響很小。

目前我國同業拆借利率、回購利率、債券、理財產品、信托計劃的收益率已經放開,但存款利率仍實行上限管理。今年個人持有的信托理財資產增加較多,公眾對高于法定存款利率的金融產品認可度也在提高。當前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允許存款利率向上浮動一定幅度。這樣,既有利于改變負利率狀態,抑制通貨膨脹,也能有效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本報專家組成員)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