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在過去十年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今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掀起西部開發新十年征程。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也指出: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隨著中央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西部地區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同時,《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在四川、廣西、重慶等西南地區調研發現,一些制約西部發展的老問題,如交通障礙、產業結構和聚集度、生態環境保護等,仍未得到根本破解,有待在未來取得實質性突破。
出海通道舍近求遠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西部地區的落后,除歷史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不利的區位條件,缺乏東部沿海那樣便捷的出海優勢。重慶市一些部門干部介紹道,在招商引資時,外商認為在沿海城市出口物流成本低很多,從重慶外出要多幾千公里路,所以寧愿在沿海建廠,一些技術含量低、物流量大的企業在這方面的考慮尤為突出。
西部大開發這些年,西南各省區一直在為打造出海出境大通道努力。
廣西作為西部地區唯一沿海省份,特別是中國-東盟自貿區今年1月1日建成后,對外開放的空間進一步擴大,目前正著力打造“泛北部灣合作”、“西江億噸級黃金水道建設”。
四川省則定位于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歷史使命,目前正在強化成都鐵路樞紐地位和功能,全面打通東西南北出川鐵路大通道。
云南省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之一是“建設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云南省委明確了新十年的新發展戰略:努力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
然而,前述西南地區的構想在實施過程中均遇到一系列困難。
目前,廣西打造的北部灣港,近年發展迅速,但進出口貨物量仍少。廣西社科院區域研究所所長周毅表示,港口經濟需要有廣泛的腹地經濟作支撐。
西南地區將廣西沿海作為出海通道,本比取道廣東、上海近很多,但據本刊記者調查,目前仍很少有這樣的選擇,反而舍近求遠。如四川、重慶的大多數企業選擇上海作為出海通道,主要依托沿長江的優勢,水運成本低。
為擴大聯結西南內陸與北部灣港區的陸上通道,廣西近些年加大河池市公路交通建設,一些道路比原先寬了,但仍達不到雙向車道完全封閉運行水平,車速提高,但道路交通事故不斷,被視為令人生畏的“魔鬼路段”。
北部灣港由于原先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貨物吞吐量有限,難以形成較大的輻射帶動力,反過來導致內陸地區更不愿選擇這里作為出海通道。
廣西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蔣升湧認為,作為西南唯一的出海通道,國家應加大對廣西交通的投入力度,加快港口建設,將廣西由交通神經末梢變成樞紐,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產業結構逆向調整
目前西部多數省份主導產業仍集中在石油、天然氣、煤炭、有色金屬、水電開發等領域。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指出,西部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經濟增長仍然主要靠資源和投資拉動,尤其是以資源型重化工業快速擴張為主導,走的還是一條“賣資源”的傳統路子。
由于主導產業單一,能源、原材料等重工業快速擴張,近年來,西部一些地區的產業結構甚至呈現逆向調整態勢。魏后凱說,主要表現在產業鏈條短、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低的采掘和原料工業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逐步擴大,產業結構低級化趨勢愈發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西部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6%,比2000年還下降3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低了7.8個百分點。
重慶大學教授蒲永健說:“西部地區如果僅僅盯著資源優勢,一味追逐開采加工項目,忽略了旅游、特色文化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就很難走上多元化開發路徑”。
蒲永健判斷,資源稅改革推開后,固然會增強西部發展的內生動力,但一些資源產地為追逐立竿見影的財政收益,必然會掀起新一輪的資源開采、開發高潮,產業結構逆調整的趨勢很可能進一步加劇,由此可能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發展層次低,產業配套不完善是西部地區產業發展面臨的又一難題。資源型產業鏈條短,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低。同時,西部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滯后,物流成本較高,產業配套不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難。
另外,不少專家認為,西部地區目前形成了一些區域經濟藍圖,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概念水平,距離真成正成經濟高地還有很大距離,西南地區經濟散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
有專家提出,應進一步加強西部經濟區的整合力度,把重慶、西安和成都并列起來組成“西三角”,作為西部發展的核心或拳頭。
新興產業污染隱憂
本刊記者在川黔渝等地調查發現,近年來,西部地區競相承接來自東部沿海的電子元器件制造、光伏產品制造乃至大化工等所謂高科技、資本密集型項目,但并未充分認識到潛藏的環境隱患。甚至一些生態敏感區也以引進新興產業為名,隨意放寬環保準入門檻,帶來新的污染隱憂。
以光伏產業上游的多晶硅生產為例,四川省正打造“成都-樂山-綿陽硅產業帶”,其中樂山的多晶硅產能達到7500噸,預計到2013年,以萬噸多晶硅為核心的硅材料及綜合利用銷售收入可達到1000億元。重慶也引進一批類似的項目,其中萬州多晶硅產業基地年產能達到3300噸。
各地招商部門都以招到這類“新興產業”而自豪,但卻忽視了它的污染問題。有關專家指出,多晶硅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兆瓦,同時還將產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這是一種高污染有毒液體,且再利用成本昂貴,目前國內多數企業未安裝或未完全安裝相關的回收設備,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電子信息制造業也是近年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目前,四川、重慶和西安三地的IT產值均超過千億元,其中主要是電子元器件制造。如四川省遂寧市近年引進近百家電子元器件制造和電路板制造企業,形成占地達4000多畝的電子園。這些企業的污染狀況如何,并沒有引起當地政府太多重視。
國內環保組織的調查表明,IT加工制造領域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尤其是中小型零部件企業,不僅產生大量電子廢棄物,還有嚴重的重金屬污染,珠三角地區就深受印刷電路板等生產過程中鎳、鉻等污染物之害。
西部地區競相布局大化工項目,帶來的環境隱患也不可忽視。去年4月,中石油四川石化80萬噸乙烯、1000萬噸煉油項目在四川沱江邊的彭州上馬,這個基地位于成都上風上水方向,距離彭州市區僅5公里,距成都市區也只有39公里。在生態環境極其敏感的三峽庫區,由德國巴斯夫投資的全球最大MDI生產基地即將落戶重慶長壽區,由于中間環節包括40萬噸硝基苯生產裝置和30萬噸苯胺生產裝置,也引起了較大爭議。
多位受訪的西部基層干部和環境專家認為,與傳統工業相比,一些高新技術、資本密集型工業的污染問題往往更加隱蔽,造成的環境災害也更大。目前,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新污染現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他們建議,在提升西部污染防控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工業項目污染治理設施的配套運行,生態敏感地區則要堅守環保門檻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