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規劃的主線與核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條知易行難的漫漫長路。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如何尋找突破口?就此,我們采訪了部分官員和專家。
高增長不等于高質量
應對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的轉型劇痛、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打破“唯GDP”慣性與量化經濟轉型目標,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背景和特點。“十二五”規劃編制與以往五年規劃的最大不同點,便在于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對此,經濟學家們趨于共識的判斷是,全球經濟可能將進入一段難耐的時期,增速放緩、結構轉型、競爭加劇等多重特征并存,舊的均衡穩態打碎之后,全世界踏上了尋找“新穩態”的征途。
這些新變,將直接壓迫中國擴展外需的空間,倒逼中國調整結構、擴大內需。
長期持續高速增長積累下來的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將進一步凸顯。這是我國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對未來國內形勢、問題的基本判斷。
高增長不等于高質量。持續的高增長下面,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矛盾。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和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形勢下,中國發展的內部矛盾愈加突出。
當前,內需與外需、消費與投資失衡,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大進大出”粗放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有必要從重點調整產業結構轉向全面調整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等,難度大幅增加。
從國際經驗和歷史研究看,一個國家從中等收入過渡到高收入比從低收入過渡到中等收入要難,許多國家都曾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導致經濟發展長期停滯徘徊。為擺脫這些陷阱,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必須實現內生化,經濟社會必須得到轉型。
專家認為,“十二五”時期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將是“中等收入陷阱”,處理不好經濟可能陷入長期低迷。發展模式的調整是唯一出路。
增速將趨于正常合理
花旗集團在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判斷,盡管未來幾年預期實際經濟增速仍將繼續高于目標,但中國經濟已不太可能重回兩位數的增長。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也認為,鑒于出口減速、房地產需求減速、城鎮化速度放緩、勞動力增速下降、生產率增速下降和資金成本上升這6個原因,中國GDP年均增長潛力很可能從過去10年的10%左右下降一點,“這應該理解為是進入正常、合理的增長區間。”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醒,“十二五”規劃制定發展增速目標,吸取了前幾個五年規劃的經驗教訓,避免掉入“低質量高增長模式”,即片面追求GDP擴張、數量驅動,攀比高速度而忽視提高增長質量和減少發展成本。
政績考核不再“唯GDP”
市場乃至全社會對規劃中GDP增速目標的關注,恐怕更多源自數十年延續下來的慣性思維——“唯GDP論”,前些年,GDP這根指揮棒往往成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
GDP考核只能反映經濟發展總量,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否協調以及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都無從體現。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張卓元指出,如果地方政府總是把GDP放第一位,調結構、轉方式就永遠被放在次要地位。
“過分強調GDP,會使地方政府更加關注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忽視長期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孟慶國說。
“‘十二五’規劃中不再特別強調經濟增長目標,不再簡單地看GDP的增長速度,而是強調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在科學發展統領發展大背景下,一個新的考核體系有望在“十二五”規劃中得以實現。
“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政府面對的公共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并且這種需求不單單是經濟上面,而更多的集中在社會層面。”作為“十二五”規劃課題的參與專家,孟慶國說,“十二五”期間將會越來越強調社會的發展目標。
經濟轉型與政績掛鉤
在“十一五”規劃中,節能減排的鐵腕限制性指標,以硬考核與官員的政績緊密掛鉤,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接力棒傳遞到“十二五”,下一個對官員的硬考核指標將會是什么,成為嶄新的命題和期待。而對照未來五年的發展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勢在必行引出了一個新的可能性:官員升遷將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掛鉤。
粗放型轉向精細型,定性轉向量化管理,是“十二五”期間經濟的發展趨勢。“這個趨勢的實現,要通過一系列科學規范的量化管理指標來實現。”汪玉凱說,“中國開始在國際社會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責任,而這些國際責任正要通過這些方面的指標體系才能達到。”
“唯GDP論”的發展思路已難以為繼。事實上,從上到下,以民眾福祉為旨歸,扭曲的政績觀正在逐漸轉向,新的發展考核指標體系也在醞釀生成中。由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牽頭的“構建民生指數”課題組,從去年底開始,正在構建一整套旨在改變GDP導向的地方政績評價系統的科學指標體系。
“民生指數的構建,是為了實現衡量人民基本福祉的現狀和發展變化,評價、引導各級政府圍繞改進人民福祉開展工作的狀況。”民生指數課題組成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周紹杰博士說。
(責任編輯:佟勝良)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露 劉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