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石旮旯”縫里種花椒:綠了荒山、鼓了錢袋
地造起來了,肚子能吃飽了,可越來越多的群眾卻沒有滿足感。手里沒有余錢,日子過得依然捉襟見肘,倔強的板貴人又不安分起來。
1997年底,板貴鄉政府的辦公室里,召開了一場特殊的“務虛會”,參加會議的人員有鄉鎮領導干部、村組干部,還有不少群眾代表。會議的主題就是讓大家集思廣益,吃飯問題解決了,該如何找到一條解決用錢問題的好路子。
想著一望無際的大山,很多人皺起了眉頭。“我們村一些農戶家房前屋后種了十幾年的老花椒樹長得挺不錯,說不定咱這里能種花椒啊!”木工村一個村民的插話,讓參會人員突然覺得“眼前一亮”。鄉領導決定,馬上組織人員考察學習,并引進樹種進行試種。
鄉政府投入7萬元,建起300畝的花椒示范園。兩年后,示范園種植在石頭縫里的花椒樹開始掛果,三年后開始大面積采收。此時,適逢國家啟動退耕還林政策,板貴鄉政府抓住有利時機,引導群眾在石山中種植花椒。
“產業發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板貴鄉鄉長盧鳳江說,小規模示范種植成功后,從省外調進幾十萬株花椒苗,卻因苗木長距離運輸和與當地小氣候環境不適宜等問題,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不少群眾開始質疑,打起了“退堂鼓”。
面對困境,林業、農業技術人員冷靜分析,苗木死亡不是因為當地不適宜種花椒,而是要將種植技術與當地氣候環境結合起來,調整常規種植時間,就地育苗培養。
“農技人員指導村干部和黨員們先種起來了”,三家寨村主任余光品說,調整技術方案后,花椒樹長勢喜人,周圍的群眾看著都眼熱起來。2000年開始,家家戶戶陸續在荒山地里種起花椒。
俗話說“十年樹木”,如今走進板貴鄉,昔日白花花的石山披上了綠裝。初秋時節,漫山遍野的花椒樹上飄出醉人的香味,天南海北的客商云集,等著收購新鮮的花椒。
截至目前,板貴鄉花椒種植面積已達2.1萬畝,“板貴花椒”因品質優良遠近聞名,成為貴州知名品牌。盧鳳江說,10年來,花椒的收購價格一直保持平穩上漲,今年鮮椒價格更漲至每斤8至10元。雖然遭遇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導致20%的花椒樹枯死,但通過“抗旱保苗大會戰”,存活下來的花椒樹今年掛果格外好。預計今年全鄉花椒產業總產值可達5700萬元,比去年高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