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昨天,深圳各大媒體都突出刊載了一條消息:國務院近日原則同意修訂后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在國務院的批復中,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第3次重申了深圳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的定位,只是此次的用語是“深圳市是我國的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2009年1月,在國務院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要求深圳“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和國際化城市”。
2009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使用了基本相同的表述。
不難看出,國務院的最新表述,用更為肯定的語氣,強調深圳已經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不少人因此而歡欣鼓舞,其實大可不必。今年3月,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公布,其中把上海、北京、天津、廣州、重慶列為“國家五大中心城市”,深圳沒有列入其中,也有人立即發出“深圳再次被拋棄”的不自信聲音,同樣是小題大做。客觀的說,深圳是不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不是靠行政命令能夠任命的,也不是通過行政命令可以撤銷的,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發展存在。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深圳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地位,多年來始終受到一些人的質疑,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在珠三角一條只有100多公里的縱軸上,依次有香港、深圳、廣州等3個經濟中心城市,在布局上是否科學?在現實中是否可行?
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質疑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關鍵是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特區。
如果不是因為香港,如果不是要建立一個向香港學習的經濟特區,國家不可能在距廣州100公里左右的地方再規劃一個同樣規模的特大型城市。看一看深圳1980年版、1986年版甚至是1996年版的城市總體規劃,就不難看出,幾乎沒有人想到,深圳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成就。根據1980版總規,遠期規劃特區人口只有60萬人。1986年版規劃,預計2000年特區人口規模只有80萬人,暫住人口30萬。就算是1996年版,規劃的2000年人口規模也只有400萬,2010年430萬,都與今天的實際情況差距甚遠。
因此,深圳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地位是自己“生長”出來的,而不是規劃出來的。但是,深圳究竟應該建設成為什么樣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卻是我們不能回避的重大方向選擇。
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曾提出過衡量世界經濟中心城市的7項指標,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程度;商業服務、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主要制造業的中心;國際性的港口、國際航空港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此外,城市的經濟總量、經濟吞吐和輻射能力、對國內外的合作、競爭與交往能力,包括進出口貿易總量等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