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下半年的價格走勢,有專家分析指出,盡管近期通脹指數仍呈上行態勢,但作為經濟滯后指標,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而國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物價上漲壓力已有所緩解,通脹失控的風險較小。因此,當前各方對CPI走勢的預期普遍強于年初,預計實現全年CPI漲幅3%的調控目標“很有希望”。
較為樂觀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包括糧食、生豬等在內的重要商品供應充足;二是市場競爭和價格秩序穩定,特別是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強價格監管的措施后,通脹預期明顯減弱;三是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以及全額取消406個稅號商品出口退稅,輸入型通脹壓力將有所減輕;四是實體經濟需求增勢放緩,以及貨幣供給增速回落抑制物價繼續上行。對此,有專家分析認為,隨著經濟增速和總需求增勢放緩,產出缺口將呈擴張趨勢,這將加大全社會產能過剩壓力,抑制物價上行速度和高度,從而減緩通脹壓力。而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信貸額度和投放節奏的管控,以及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在公開市場上持續大規模回籠資金,使市場流動性逐步收緊,也將制約未來物價過快上漲和通脹壓力的加大。此外,在上半年物價走勢中占據主要因素的翹尾效應,在下半年也將逐漸消退。隨著基數值逐漸走高,CPI翹尾因素在年中達到峰值后將逐月回落,因而決定了CPI、PPI下半年漲幅在三季度見頂后回落。
不過,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所說:“物價上漲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下半年的經濟運行仍然充滿著不確定性,物價的走勢也有一些不確定性。因此仍要重視管理通脹預期”。對于物價走勢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因素,目前普遍觀點認為,一些結構性上漲壓力在年內某些時段可能會突出顯現。如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作為一個長期持續存在的現象,生產成本會隨著勞動者工資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居民消費者價格必然會反映這種變化。另外就是人們十分關注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提速。交行金研中心熊鵬分析說,隨著近來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對公用事業產品調價頻率的加快,此類產品長期積累的通脹壓力正逐漸得到釋放。未來水、電、油、氣等資源類產品價格繼續看漲,這將進一步增加總體物價上漲壓力。
因此,綜合多方面因素來看,在多重下拉因素疊加影響下,未來物價上行受到一定限制,通脹壓力趨于緩解,但整體物價回落速度和幅度有限。按照官方表述,如不發生突發事件和異常情況,下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將在3%左右運行,10月份以后有所回落。一些市場分析機構也預計,2010年全年CPI同比漲幅在2.5%-3%之間,總體通脹水平將處于相對溫和的狀態。
應當看到,在經歷了2007年“雙防”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政府價格調控監管的能力明顯提高。包括最近一段時期,價格主管部門通過采取輿論引導、監督檢查、儲備吞吐等綜合手段,在平抑部分商品價格異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了有利的價格環境。接下來,只要把握好價格調控、價格改革的時機、力度,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實現預期宏觀調控目標值得期待。記者謝利 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