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調整
《財經國家周刊》:隨著最近數月經濟下滑壓力的呈現,尤其是經濟領先指標的下行,市場擔憂的焦點集中于目前經濟下滑的性質與程度。你如何判斷?今年的經濟下滑壓力究竟有多大?
劉世錦:我的基本判斷是,今年宏觀經濟總體呈前高后低、高位波動的態勢,但也要防止不利因素疊加效應帶來的增長滑坡風險。
這是增長回穩過程中的一個調整,出現典型意義上的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利用先行指數模型進行分析后,預計二季度GDP開始回調,將持續到三、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但這個回調屬于“高位調整”,按歷史規律推算,季度GDP回調低于8%的可能性不大。全年有望保持9%以上的增長率。
當然,需要警惕和防止的一種概率不大但也不能排除的可能性是,房地產價格在經過一段僵持后出現回落,進而帶動房地產投資明顯回落;歐債危機深化和擴散,加上人民幣一定幅度升值及有關政策因素的影響,外貿增長出現明顯下滑。
如果這兩種情況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的某個時候同時出現,即所謂“雙碰頭”,有可能使增長在短期出現較大幅度滑坡。
《財經國家周刊》:在外部危機和內部房地產調控的疊加下,中國經濟增長似乎正進入一個瓶頸期,未來局勢可能愈發復雜。怎么看待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態勢?
劉世錦:今年以來,宏觀經濟保持了回穩向好的態勢。
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去年一、二季度,我們通過大規模的政府投資,扭轉了經濟大幅下滑的勢頭;三季度以后,在政府投資增速放緩后,市場驅動的社會投資開始加快;今年以來,外貿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恢復。與此同時,這兩年消費增長穩中趨升。目前市場驅動的消費、投資和進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
這種變化對今后保持較長時間的平穩較快增長至關重要。相對于指標數據的變化,增長動力結構的變化更有意義。
另一方面,在一季度高速增長后,部分經濟先行指標出現回調;國務院及時出臺了遏制過高房價的政策措施,加上受歐債危機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等,使一度擔心的經濟過熱風險得以緩解。這些變化影響到預期,預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到8月份左右可能到達一個高點,此后走平或有所回落。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增強。
《財經國家周刊》:針對上述你提到的判斷與趨勢,下半年宏觀調控政策該如何應對?
劉世錦:下半年宏觀政策在保持連續性、穩定性的前提下,要增加靈活性和針對性,“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逐步使經濟轉入常規穩定增長軌道。對“雙碰頭”引起經濟下滑的潛在風險,應有必要的政策工具儲備,準備一些“子彈”,如預留一定的財政支出空間。
中國總體上仍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有潛力、有條件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恢復的代價是相當高的。正確處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基礎。
轉向創新驅動
《財經國家周刊》:結構調整不僅是今年政策重中之重,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重要任務。如何看待中長期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劉世錦:在度過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困難的階段后,中國經濟率先回升,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同時也能清楚看到,中國經濟正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中長期的挑戰,可以說遠憂大于近慮。這里我想著重指出三個方面的挑戰。
一個挑戰是,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廣義價格上漲的壓力。這里的廣義價格包括消費者價格、生產者價格和資產價格。
近一些年來,中國經濟中出現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與市場經濟相伴隨的一定程度的過剩經濟逐步替代了與計劃經濟相伴隨的短缺經濟;二是在商品市場的旁邊,發展出了包括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在內的資產市場。由商品短缺而引發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已經很少發生,那么經濟中過剩的流動性將流向何處呢?
我給出的解釋是,過剩流動性將追逐那些需求穩定或有所上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不大的標的物,主要是依托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物品,如埋藏在土地之下的石油、鐵礦石,建筑在土地之上的房地產,以及生產長在土地之上的農產品等。
世界經濟一旦恢復增長,初級產品價格上升不可避免。有人說中國的農產品供給充足,不會出現價格上漲。然而,近一些年幾次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都是在農業大豐收以后出現的。
第二個挑戰就是勞動力成本加快上升后,過去我們長期所依托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在逐步減弱乃至消失。
第三個挑戰是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有所下降。當然,估計在今后十年左右時間內,中國經濟仍然有可能保持高增長態勢,但增長速度可能有所回落,比如由10%左右降低到8%左右。
三方面挑戰,將會實質性地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格局。通脹壓力特別是資產泡沫將會嚴重干擾宏觀經濟的穩定,又分流本來應當用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資源;中國經濟具有顯著的“速度效益型”特點,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在較低增長速度下盈利的能力;而“低成本經濟”優勢的衰減,則要求新的增長動力能夠補上來,實現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的轉換。
《財經國家周刊》:為應對如上挑戰,為實現一直呼吁的發展方式轉變,你給出的政策建議是什么?
劉世錦:最重要的是要實現由低成本競爭模式向創新驅動模式的轉變,這正是我們所說的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內容所在。
推動這一轉變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體制機制上,當前應特別強調進一步開放市場、鼓勵競爭,只有把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的積極性、創造性都調動起來、激發出來,創新活力才能源源不斷地涌流出來。
在政策上,應當努力促成一種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有利于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環境。近期到江浙一帶調研,不少企業反映資金、資源從制造業外流嚴重,特別是有些企業搞房地產得到暴利后,感到搞制造業太辛苦,沒有多少興趣了。這種傾向令人憂慮。在今后的財稅、信貸、收入分配和產業政策中,要加大對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其中的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重視營造搞實體經濟、搞創新和產業升級“有理”、“有利”的社會氛圍。(記者王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