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人陽先生2009年下半年投資省外煤礦敗北,不過,目前他在海南樓市忙得不亦樂乎。
有地方官員私下告訴他:“其實,你們溫州人很可愛,即使煤礦被兼并、重組,也不會糾纏得‘魚死網破’,甚至連吵架的工夫都不愿意浪費,就風風火火地趕往下一個‘淘金地’。”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確實有一部分資金從煤炭領域轉戰到海南,但具體有多少進入樓市一時難以統計。”
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資源要素貧乏。背靠群山,面向大海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溫州人愿意往外走的精神,他們投資意識比較強,不管從哪個渠道獲得的信息,只要能有收益的可能就大膽地往前走。溫州商人認為風險中暗藏機會,這或許是他們眼下輪番進軍海南島與中東迪拜塔的原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視野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黃曉峰的女兒在迪拜開了一家房地產中介機構,本來生意紅紅火火,但不想去年11月迪拜危機爆發,這家房地產中介也隨之門可羅雀。
從迪拜回到溫州后,她準備開辦一家婚慶公司。本月中旬,當遇到父親的好友、阿聯酋溫州商會會長陳志遠時,她和盤托出自己的商業計劃。陳會長第一句話說:“比較之下,迪拜比家鄉更有機會,建議訂張機票重返‘失地’。”
阿聯酋溫州商會負責人見證了中東轉口貿易中心的快速崛起。他1998年遠渡重洋踏上迪拜土地時,這里經濟不溫不火。但從2002年開始,這座城市第一波搞物流,第二波發展旅游業,第三波則為金融與房地產業。前兩波都頗有建樹,第三波雖然引發了主權債務危機,但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哈利法塔”、棕櫚島等著名建筑。
溫州資本曾在迪拜危機中損失30多億元,但當前卻面臨一個“絕地反擊”的機會。溫州中意鞋服有限公司董事長詹崇樓說,迪拜樓市被套的資金是溫州人在中東從事國際貿易經營中小部分富余資金,沒有“傷筋動骨”。
周德文正在籌劃溫州商人組團考察迪拜事宜,預計虎年春節后成行。據介紹,高828米的“哈利法塔”2004年開盤時五六萬元/平方米,到2008年每平方米價格漲到14萬元,最貴的達到20多萬元/平方米。目前價格跌回開盤價。
作為中東璀璨的明珠與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曾被稱為迪拜塔,其房價不可能長期走低,而是像股市一樣有巨大的反彈空間。如今,溫州商人爭先恐后地飛赴阿聯酋考察。當地溫州商會會長透露,現在到2月初飛往迪拜的機票一票難求,這些國際航班幾乎成為溫州人的“包機”。
溫州人“敢為天下先”。從20世紀70年代末,溫州“八大王”冒著巨大風險,在流通市場快馬加鞭,到2003年溫州商人冒著伊拉克戰爭的炮火搶占先機,都是很好的例證。
據說伊拉克戰爭期間,其他國家僑民紛紛撤離,溫州商人卻逆其道而行。當美聯社發布戰爭結束消息的第二天,幾十個溫州人一下子從巴格達“地底下”鉆出來,與驚魂未定的伊拉克人洽談被戰爭摧毀的大樓重建、油井恢復生產,以及供應緊缺物資等生意。
“迪拜是世界自由港與投資天堂,全面復蘇勢不可當”。陳志遠會長說,所有國際資本在這里進出沒有什么管制,設立公司非常方便,營業稅、所得稅幾乎全免,企業賺到錢后可以自由帶走;迪拜大手筆規劃、大規模建設,國際資本云集,蘊藏巨大商機;中東地區水比石油貴,制造業不發達,大量輕工產品依賴進口,“中國制造”商品大有可為。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溫州商人滿口“歐洲”、“美國”等詞語,現在這些詞換成了“中東”與“迪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