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于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于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于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1820年,全球經濟總量為6950億美元,法國、英國、美國分別占5.4%、5.2%、1.8%,而中國和印度則分別占28.7%和16%。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對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與侵略。然而,二戰后,由于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在亞洲率先涌現出一批跳躍式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臺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繼起飛成“龍”,被國際社會譽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NIES);80年代至90年代,馬來西亞、泰國“準新興工業經濟體”以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也都在加速經濟發展,以爭取早日成為新興工業國。尤其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騰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發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臺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饑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經濟的可能發展,并在2003年發表了《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2050年之路》研究報告,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金磚四國”都是大國,盡管在這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中,俄羅斯經濟嚴重衰退,巴西經濟陷入零增長,但由于中印經濟的拉動,“金磚四國”經濟總和占全球GDP 的比重還是由2007年的13%上升為2009年的15%,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加速了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金磚四國”之后,美國高盛集團于2007年推出了所謂“鉆石十一國”概念(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在2007年則提出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展望五國”(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認為這五個國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在未來幾十年內,其經濟將會有飛速的發展。根據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的推算,從2005—2050年,西方七國集團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將擴大到20倍,而“展望五國”可能擴大到28倍。這雖然只是對未來的一種展望和一種預期,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北經濟未來發展的變化趨勢。
“金磚四國”、“鉆石十一國”和“展望五國”的成員被國際社會冠以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國等稱謂。何為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究竟有多少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在尚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和準確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于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新興經濟體屬于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己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外交》雜志前總編輯、《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里德.扎卡里亞認為,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這意味著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見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5月12日版)。所謂“他者的崛起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不僅包涵著充滿經濟活力的亞洲及發展中大國的崛起,而且包涵著其他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正在發生的“悄悄的巨變”。每次大危機都會帶來大變革,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與變化。這次起源于美國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更是如此,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