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正在對多晶硅產業進行調研,一方面厘清國內多晶硅的真實產能,另一方面為行業制定更為細化的準入條件,并出臺《多晶硅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官員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了上述信息。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有關部門將在全國光伏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出臺多晶硅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并著手開展光伏產業發展戰略及規劃研究。
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據了解,此次兩部門聯合調研所得出的情況,將會成為指定多晶硅產業準入條件和形成《多晶硅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的重要依據。
工信部官員表示,為了落實38號文的政策,工信部后續將加強行業管理,與國家發改委共同出臺《指導意見》,對多晶硅產業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并研究制定行業準入條件,細化準入標準。
據了解,準入標準將包括企業設立、布局、注冊資本、環保要求、生產規模等內容,細化資源回收、能耗等指標,加強環保要求,確定行業產品質量標準,并將防止職業病、安全生產等納入考量。根據38號文要求,從2011年開始逐步淘汰綜合能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生產線。
工信部表示,將同時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節能標準,鼓勵企業降低成本,建立產業技術聯盟。
在38號文給出的新建多晶硅項目標準基礎上,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對多晶硅行業的準入標準進一步提出了建議。新建項目的規模為年產3000噸以上,占地面積小于10公頃/千噸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70-8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的四氯化硅、氯化氫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和99%,綜合電耗小于200千瓦時/千克。
是否“過剩”爭議不斷
作為信息產業和光伏產業的基礎材料,多晶硅產業近幾年在國內得到快速發展。在前兩年國際多晶硅價格暴漲的背景下,“賺錢效應”吸引了大批資金進入該領域,我國多晶硅產能呈幾何級數增長。
今年8月,工信部、發改委等開始關注多晶硅等新興產業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傾向,并于9月29日將多晶硅列為“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對象。
但38號文(即《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引起了各方爭議。對于我國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的問題,不僅多晶硅企業、行業協會、業內專家和地方政府都有不同意見,科技部也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對多晶硅等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說法表示了質疑。
據報道,科技部報告得出結論認為,“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并擔心這一論斷會誤導輿論,影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正常發展進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此也曾表示,“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完全的產、需匹配只能在計劃經濟中實現。而適當的產能過剩有助于加強行業競爭,通過優勝劣汰,推動產業技術進步。他認為,當前所謂多晶硅產能過剩是地方政府盲目跟風、企業擴大產能造成的。
國內多晶硅產能究竟有多少?根據上述工信部官員提供的信息,決策部門目前還沒有完全掌握情況,而此次兩部門的聯合調研有望對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形成更為明確的結論。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