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宏觀經濟形勢企穩回升,資源品價格改革開始被擺上臺面,在油價調整日益常態化之后,水價、電價的價格改革也蓄勢待發。已經或者正在醞釀上調水價的城市越來越多,電價調整方案出臺在即,據悉調價方案最快將于本月中旬出臺,全國平均銷售電價每度或將上漲2分。
近期,水、電等資源性產品價格調整的信息越來越多,有的城市已經將調整付諸行動,從已經公布出來的信息來看,調整基本上是漲價的代名詞。而漲價最直接的原因是提供公共產品的水企、電企等面臨虧損,不漲價活不下去,然而,水、電等資源性產品的問題顯然不只是漲漲價那么簡單,資源品改革不能“一虧就漲”,真正解決問題也不是簡單的“一漲就靈”。
不可否認,電企、水企當前正面臨著虧損,自來水公司已經多年全行業虧損,雖經多次提價仍然只能維持微利,而國家電網今年以來 30 個地方公司中有25 個公司虧損,然而企業不能一出現虧損就一股腦推給消費者。作為全民所有的國有企業,這些水企、電企起碼有責任讓他們真正的股東——廣大的公眾知道真實的成本構成究竟如何,起碼他們有責任說明,哪些虧損是由市場環境引起的,哪些虧損是他們自身管理低效、工資福利過高引起的。拿電價來說,目前我國水電平均上網電價為0.27元/千瓦時,火電則為0.37元/千瓦時,而居民使用的終端電價幾乎是其一倍,也許電網的建設運行成本確實很高,但到底高多少、是高在了運行維護的費用上,還是高在了壟斷帶來的工資福利上,公眾有權力知道。概而言之,水企、電企的內部成本不能是一個黑箱,漲價與否也不能任憑這些企業自說自話,一方面一遇到市場的風吹草動就叫苦不迭要求漲價,另一方面“年薪十萬抄表工”的故事到處流傳,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誰活不下去,誰倒閉關門,由更出色的公司來取代,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邏輯,沒有任何一個生產者會一虧損首先想到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水、電作為一種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產品,其市場有自己的特殊性,很難形成一種充分競爭的市場,但這并不表明消費者必然就是待宰的羔羊。借鑒別人的經驗,完善現有的制度,完全有可能制定出一個既能反映真實成本又能讓各方接受的合理價格。比如政府可以引入獨立的第三方來核算這些企業的內部成本,可以通過真正反映各方民意、代表性廣泛的聽證制度來聽取民意,商討價格。政府與國有企業,說到底都是為公眾服務的,在資源品漲價與否的問題上,應該更多地考慮公眾的聲音。屢屢“一虧就漲”,于企業而言是一種壟斷帶來的霸王交易;迷信“一漲就靈”,于政府而言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懶政思維。 (盧 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