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靜態分析與評價
根據主成分分析法的計算步驟,我們采用1999~2007年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得到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靜態分析一級指標的排名(見表3),對2007年的綜合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到2007年西部各省市區科教與創新競爭力靜態分析一級指標的聚類結果。結合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具體評價如下。
(一)2007年的綜合情況
1.四川和陜西最具實力
從聚類結果看,四川和陜西處于第一類;由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到,四川和陜西位居前兩名,說明這兩個省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現實水平在整個西部地區處于優勢地位。四川在教育基礎與投入和高新技術兩個方面排名第一,在科技基礎與投入和科教產出兩個方面排名第二;陜西在科技基礎與投入和科教產出兩個方面排名第一,在高新技術方面排名第二。
2.重慶的實力較強
從聚類結果看,重慶處于第二類;由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重慶的排名緊跟四川和陜西之后,處于第三位,說明其在科教與創新方面也具有一定實力。重慶在科技基礎與投入、科教產出和高新技術三個方面都排名第三。
3.甘肅、廣西、云南、內蒙古和寧夏實力一般
從聚類結果看,甘肅、廣西、云南、內蒙古和寧夏處于第三類;從主成分分析結果看,這五個省區的排名居中,在科教與創新方面不具備優勢,因此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4.新疆、貴州和青海實力較弱
從主成分分析結果看,這三個省區排名靠后,尤其是青海,其在教育基礎與投入、科教產出以及高新技術方面均處于后兩位,這將會影響本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從聚類分析的分類結果看,第一類與其他幾類之間的差別比較明顯,這說明四川和陜西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現狀明顯優于西部其他省份,是其他省份在本地區追趕的目標。從地理分布特征看,四川、陜西和重慶形成了西部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現實水平最強的聚集區域。
(二)西部大開發以來的變動情況通過對1999~2007年綜合排名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西部大開發十年間,西部各省區市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雖然都得到了提升,但幾個科教強省領跑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由表3可以看出,四川、陜西始終處于前兩位,重慶位居第三,其他省份和這三個省份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
(2)從地理分布特征看,四川、陜西和重慶形成了西部科教與創新實力最強的聚集區域;西南地區的廣西和云南的科教與創新實力明顯要強于西北地區的寧夏和青海。
(3)從各省區市的排名變化來看,陜西和四川交替出現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在2005年以前,陜西基本上處于第一的位置,近兩年四川位居第一,這說明四川省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重慶的排名始終處于第三;甘肅省的排名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從1999年的排名第五到2002年的排名第八,再到2007年的排名第四,這種波動將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廣西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排名呈現逐步上升趨勢,這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云南的排名基本處于穩定狀態,1999~2007年一直在第四名到第六名之間變動,這將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科教與創新平臺;內蒙古的排名也比較穩定,在第七名到第九名之間,但其排名相對靠后,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新疆的排名顯示出逐年下滑的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將使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不斷下降,進而減弱其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影響本區域經濟的發展;寧夏、貴州和青海的排名一直靠后,尤其是青海,始終處于最后,這將嚴重影響本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從各省區市二級指標的排名變化來看,在科技基礎與投入方面,陜西始終處于第一位,四川緊跟其后,一直保持第二的位置。這一結果表明,陜西和四川的科技基礎在西部地區具有明顯的優勢;甘肅在1999年、2000年和2002年位居第三,重慶從2003年以后排名均位居第三,甘肅則在第四到第六名之間徘徊,說明甘肅的科技基礎與投入競爭力有所下滑,而重慶卻逐漸上升;寧夏和青海的波動幅度較大,寧夏從1999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九位,2007年又上升到第四位,青海則從1999年的第五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十一位,2007年又上升到第六位,這種不穩定的變化將影響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內蒙古的排名雖然比較穩定,基本在第七到第八名之間,但其排名相對靠后,這也不利于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提升;云南和廣西的排名逐年上升,說明這兩個省份越來越重視發展科技基礎和增加科技投入;新疆和貴州的排名有所下滑,且長期排名落后,這將嚴重影響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在教育基礎與投入方面,四川從1999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一位,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新疆在1999年和2000年處于第一,而后出現一定的波動,2007年排名第二;陜西1999~2005年一直排名第四,在2007年排名第三,說明其在教育基礎與投入方面穩步上升;廣西的排名從1999年的第二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四位,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內蒙古、云南、重慶和貴州的排名基本在第五到第八名之間變動,這四個省份的教育基礎與投入對提升本地區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作用不明顯;而甘肅、寧夏和青海基本處于后三位,這將對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
再次,在科教產出方面,陜西在2005年和2006年排名第二,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一,說明陜西在科教成果產出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四川和重慶緊跟其后,四川和重慶的排名基本保持在第二到第三位之間;甘肅從1999年的第五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四位,新疆從1999年的第七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六位,說明其在科教產出方面穩步上升;云南從1999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五位,廣西從1999年的第六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七位,說明其在科教產出方面有下滑趨勢;內蒙古、貴州、寧夏和青海基本保持在第八到第十一位的水平,這四個地區的科教產出始終處在較低的水平,從長期看,這將影響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提升。
最后,在高新技術方面,四川一直保持第一位,說明其高新技術實力在西部地區最強;陜西緊跟其后,始終處于第二位,說明陜西的高新技術實力也較強;重慶基本保持在第三的位置上,貴州則基本處于第四位;廣西的排名從1999年的第七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五位,寧夏的排名則從1999年的第十一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八位,說明其高新技術實力上升較快;云南和內蒙古的排名分別從1999年的第五位和第六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六位和第七位,說明其高新技術實力相對下滑;甘肅的排名處于第七到第九名之間,排名較為靠后;青海和新疆處于后兩位,說明其在高新技術方面實力最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