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0日電 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醞釀著國際經濟格局的大變局,其路徑不能說完全清晰,但跡象已處處可見。香港《經濟導報》報道說,新經濟時代浮出地平線。
美元獨霸漸露疲態
二戰結束后,隨著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國家,美元取代英鎊的地位,成為主要國際貨幣。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創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相掛鉤、其它貨幣比兌美元的國際間貨幣交易準則,由此奠定了美元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通貨凌駕于世界其它貨幣之上的優勢地位。1948年生效的關貿總協議確立了交易自由、市場開放的國際貿易準則,這推動了美元向全世界的流動。
但是,1970年代尼克松震蕩后,美金變成了美紙,缺乏實物支撐和濫發沖動注定紙幣體系本質上的不穩定。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并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警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必須創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儲備貨幣向著幣值穩定、供應有序、總量可調的方向完善,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而用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代替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最核心的問題。
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其中包括美元價值不穩定。其它經濟體為了保障自身經濟安全,傾向于增加美元儲備,從而產生通縮傾向,并導致“窮國借錢給富國”的奇特格局,這種模式恐不能持久。在一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全球顯然不應該只依賴某單一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從目前來看,要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的“美元霸權”,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改革將是各國政府不斷博弈的過程。挑戰美元霸權并不等于就能立即終結美元霸權。因為要終結美元霸權必須建立起新的國際金融秩序,而要建立新的國際金融秩序則需要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美國再找不到新的“神話”來續寫,找不到維系債務經濟的利潤模式,找不到繼續維持霸權的理由,則美國經濟很有可能要隨著這次金融海嘯而逐漸退潮,美元霸權的瓦解將是大勢所趨。
傳統療法各有弊端
雖然信息泛濫,金融風暴事件頻發,令人很難實時跟進事態的發展。但對比歷史,可以說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背景相似的經濟巨變已然發生。而投資者將在未來十年中疲于善后。
從之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經驗來看,解決大型金融衰退的方法很簡單:央行削減利率,最終股市恢復如初。這在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下跌了23%)以及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時都發揮了作用。然而在網絡泡沫破裂后,該方法卻未能力挽股市于狂瀾,反而開啟了房市的繁榮并且壓低了信貸市場的風險定價。
放松貨幣的政策一度非常流行。它降低了公司以及購房者的借貸成本。而就投資者而言,盡管這減少了他們存款賬戶上的收益,但股票價格的回升通常能夠補償他們。
放松貨幣似乎毫無代價。上世紀六十及七十年代,當政策制定者們調低利率時,他們往往會引發通脹的壓力。而九十年代時卻并未如此。而這到底是歸功于央行的聰明才智還是發源于中國以及印度的通縮壓力仍是爭論的焦點。
如今,僅用傳統的貨幣政策卻遠未足夠。當局也不得不求助于量化寬松,即利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以保證籌資幫助銀行清理有毒資產以及抑制債券收益。財政寬松也已經作出巨大努力。某些國家的預算赤字已激增至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
財政系列措施被證明比貨幣寬松政策更不受歡迎。起初,他們就被視為是對貪婪銀行家的援救。而關注的焦點也從批評逐漸轉移至對政府財政惡化以及未來稅收,借貸成本與通脹增長的可能性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