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非典直至今日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回歸12年,香港經濟櫛風沐雨,卻依舊保持繁榮穩定。
每逢天災和意想不到的困難來臨之際,香港同胞總能聽到一句溫暖人心、振奮鼓舞的話語:祖國是香港的堅強后盾。
這莊嚴承諾背后,是中央政府一項項“挺港”、“惠港”政策,激勵著特區政府和全體香港同胞共同努力,百折不撓,愈挫愈強,不但戰勝了種種困難,而且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
中央時時刻刻把香港放在心上
回歸12年來,香港經濟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和當下的國際金融危機三個時期遭受了重大困難,危難時刻,中央都及時伸出援手,幫助香港一一化解危機。
時過多年,香港市民仍然對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特區政府與國際“金融大鱷”那場大戰記憶猶新。當時,甫回祖國懷抱的香港被蔓延亞洲的金融危機引爆了多年積存的經濟泡沫,港元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瘋狂狙擊,股市狂瀉,匯率震蕩,金融體系一時風雨飄搖。在中央政府的堅定支持下,特區政府毅然決然入市反擊國際金融炒家。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大戰,最終擊退國際炒家,香港金融市場化險為夷。香港輿論事后評論,在這段最困難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沒有放開過。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成為香港戰勝金融危機的有力后盾。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香港又接連遭逢“9·11”事件引發的全球經濟不景氣、非典暴發等問題,經濟進入風雨之秋。面對前所未有的一波波沖擊,特區政府團結廣大香港同胞,沉著應對,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香港,保持了香港的穩定和發展。
2003年,就在香港經濟陷入低迷、市道不景氣的時候,《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安排”或“CEPA”)簽署了。這一惠及香港經濟的特殊“安排”,涵蓋了貿易、金融、服務、旅游等各個經濟領域,加速了相互間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如雪中送炭,成為促進香港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催化劑,香港經濟得以從金融危機、非典等打擊中實現重要轉折。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于經濟高度外向型的香港造成了重大沖擊:出口大幅下滑,內部需求嚴重萎縮,失業率上升,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第四季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衰退了2.5%。
中央政府十分牽掛香港經濟面臨的艱難處境。國家主席胡錦濤2008年12月19日在會見來京述職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時鄭重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金融經濟穩定,將繼續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央相信,有偉大祖國作堅強后盾,在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帶領下,香港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克時艱,一定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機遇,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和和諧發展的局面。
同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曾蔭權的時候宣布,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經濟合作、基礎設施等7個方面的共14項強有力措施,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機,繼續鞏固和提高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今年3月,中央政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作出全力支持香港積極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若干重要部署。
5月9日,內地與香港提前在上半年正式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六》,內地對香港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放寬準入條件;在法律、公用事業、電信、銀行、證券等一些敏感領域,內地采取了較大開放力度的措施,并在廣東先行先試。
“中央決定,CEPA補充協議六提前3個月即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唐煒說,“這將幫助香港業界更早利用CEPA補充協議六的優惠措施進入內地市場,是中央支持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具體措施之一”。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4月,內地累計進口享受零關稅待遇香港貨物總值21.7億美元,關稅優惠額13.4億元人民幣;共有14個大類港產貨物先后以零關稅方式進口,基本覆蓋香港現有生產能力;通過CEPA及補充協議,內地陸續向香港開放了金融、法律、會計、建筑、旅游、醫療、物流等42個服務行業,優惠措施達250項。此外,已有2100多家香港服務提供者按照CEPA的優惠措施取得“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申請投資內地。香港制造業由此獲利豐厚;許多領域已達到國民待遇的程度,鞏固和發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
中央在短時間內接連出臺的這些強有力措施,增強了香港各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信心,穩定了香港社會。“這些政策充分反映了中央政府對特區的支持,國家是香港的堅強后盾。”曾蔭權說。
“在‘一國兩制’方針下,中央政府的一切政策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萬變不離其宗,……這甚至寫入了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議: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嶄新課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陳佐洱這樣談到自己在中央領導下對港工作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