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資“比政府出手要早,比產業資本出手要早”。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總經理陳曉升很果斷地說。在面對市場震蕩與分歧的時候,他的先知先覺有理由獲得眾多投資機構的信奉,自去年11月份以來,申萬研究所率先看多市場,伴隨著質疑聲一路走來,市場的悲觀預期已經悄然改變。
中國證券報:申萬在宏觀經濟的判斷上總有一些有別于大眾的認識,去年11月份在大家一致悲觀的時候,你們率先表明樂觀態度。今年4萬億政策出臺一周后,你們認為“市場正在改變,建議采取更積極的策略”,低點已經過去……那接下來怎么看?
陳曉升:我常常跟我們的研究員說,如果市場不認可你們的觀點,這是好事情,如果所有的人都認可,那就沒有價值。
我覺得今年二季度,和去年的9月份會很像,當時大家不能完全接受經濟會很差,市場還有一絲幻想,但股市慢慢往下沉。現在則是越來越多的人會接受:經濟沒問題了,政府投資見效了,出口減速也止步了,消費也還可以了。所以說,等到整個市場全部贊同你的時候,已經在價格上反映出來了,是最后一棒了。
中國證券報:您對個人投資者2009年的投資建議是什么?
陳曉升:今年總的投資思路是“兩早”策略:一是比政府出手早,政府一定要救經濟,那么你行動早布局早,可以享受政策刺激帶來的好處;二是要比產業資本出手早。產業資本擁有中國最大規模的金融資產:包括大小非、大小限的股票,市值占到60%-70%,2010年會全部流通,他們才是最大的股東。法人機構還持有十幾萬億的企業存款,國債、企業債加起來大約20多萬億的規模。企業家是最靈敏的,他們會在經濟拐點之前布局。因此在股市上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觀察產業資本。他們如何考慮財務安排?他們投實業還是投金融?要比他們行動更早才能賺錢。市場在1600點-1700點的時候,海螺水泥開始買水泥股就是很好的說明。目前我們觀測,在接近半數的行業里,產業資本仍有增持股票的沖動。
中國證券報:最近,股市投資者情緒慢慢高漲,是否預示強勢特征還將延續?有哪些可關注的投資主題?
陳曉升:第二季度我們是看震蕩向上,滬深300指數的核心波動區間在2200點到2700點。創業板對主板市場的資金分流有限。鑒于2009年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征,出口低迷、投資火熱,我們更看好未來中部地區在吸納投資、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的潛力。
由于我們認為2009年中國經濟將在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拉動下逐步復蘇,因此,基建拉動的強周期投資品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煤炭,輸變電設備、通訊設備值得看好,此外,受益于經濟復蘇的強周期消費品例如房地產、汽車、家電、銀行也值得關注。
中國證券報:為何特別看好中部地區投資品?
陳曉升:中西部地區的容量還是非常大的,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中西部經濟的增速將顯著超越東部,根據對比臺灣、日本的情況,我們發現,隨著人均GDP增加到一定程度,投資的拉動效應在減緩,這是東部地區遇到的問題。今年我們分析師實地調研后,發現區域的東西非常有意思,中部地區的投資增速已經連續4、5年高于東部,只不過大家沒有太多關注。中西部地區在吸納基建投資、房產投資和產業轉移方面潛力巨大。在經濟增速較高的地區,其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一般也較高。對比東中西部后,我們認為中部地區的部分投資品公司存在低估現象,值得加大配置;我們也看好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產能的公司。我們把有市場前景但被低估的公司挑選出來給大家,這就是屬于“預期差”的東西。我們看好的區域包括四川、重慶、湖南、安徽和江西。
中國證券報:今年的經濟前景取決于政策和市場力量的博弈,在您的判斷里,政策將戰勝周期,并且季度經濟增長率將走出V形反彈,這也是市場走好的基礎,這些判斷是怎么得出來的?
陳曉升: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對政策投資拉動的效應測算,通過乘數效應測算得出4萬億元投資將間接帶動3.8萬億的收入增長,今年4萬億完成2萬億左右,將拉動投資增長11.6個百分點,拉動今年GDP增長3.8個百分點。股市方面,我們以判斷單季企業盈利見底來作為股市見底的信號,單季企業盈利見底是在去年四季度。
二是前期我們的研究員走訪各地做了大量的調研,特別與當地的發改委、商業銀行等交流,所走訪的幾個省得到的信息都比資本市場積極很多。雖然有些地方項目沒有立刻見效,這是由于政府投資見效的時間取決于投資項目的啟動時間、施工進度和施工周期,從資金撥付到體現在投資增長上面,有一個季度的時滯。從地方發改委和銀行的信息看,我們預計在4、5月份投資的效果會體現出來。政府的執行力會強于預期。經歷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消化庫存之后,二季度開始工業生產將出現加速回升勢頭。預計一季度經濟增長6%左右,將是今年的底部,從二季度開始呈現V形反彈走勢,二至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大概在7%、8%、9%。
三是從歷史情況對比看,98年刺激經濟的政策持續力度都有四個月,可以肯定的是當前政府的執行力和影響力遠高于以前,所以我們對政策效果的預期不應當悲觀。當然,我們也認為明年政策效應會下降,增長有賴于內生性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