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本報特采訪了部分經濟學家,請他們暢談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今天發表第一篇。
陽光明媚,在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的辦公室,聽他談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消費的變化,言語風趣,滔滔不絕。
回望三十年——
發展超出想象 預測更加困難
記者:作為經濟學家,也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回顧30年來中國消費市場的變化,您有什么感觸?
姚景源:我們小的時候,在東北,見到誰胖都要表示祝賀,叫恭喜發福,跟現在講恭喜發財一樣?,F在見到誰胖,再恭喜發福,人家不愛聽啊。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吃的變化有多快!
穿也是這樣?,F在兩個穿著同款衣服的人碰到一起叫“撞衫”,可在計劃經濟時期,全國人民衣著基本一樣,可以說那時叫“全國人民大撞衫”。你說消費的變化快不快?快到需要新創出一個像“撞衫”這樣的詞匯來表現新的變化。我是搞統計學的,統計學講概率,我開玩笑說,現在“撞衫”的概率都小于馬路上撞車了。什么原因?就是消費,消費是以人為本的,消費使得每個人的個性得以釋放,使得我們的生活多彩,社會走向和諧。過去我們更加注重物質消費,現在越來越走向精神消費、文化消費,旅游、觀看音樂會、奧運會這些都是精神文化消費,這也是消費升級。
中國1987年出現手機,1989年手機還只有1萬部,2007年,經過18年,發展到5.47億部。三十年來,中國的消費市場幾乎是神話般地發展,誰能想得到???我是從事宏觀經濟分析的,回過頭來看這30年,那么多中外學者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測,包括對消費的預測,基本上都預測不準。要問我三十年來的最大感觸,可以說是: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總感覺我們的學術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啊。當然,我們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感到高興和自豪!
改革開放前——
吃飯要糧票 穿衣要布票
記者:改革開放前,中國消費市場狀況如何,有哪些特點?
姚景源:改革開放前,中國還處于計劃經濟階段,絕大多數消費品是計劃配給。最明顯的是,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大家生活在票證當中。如果給那時的消費品市場做一個總結,應當說,那時還是處在千方百計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滿足溫飽的狀態,是憑票供應的票證時代。那時,消費在整個國民經濟生產與再生產環節中是末端環節,消費者在經濟生活中是被動的,人家賣啥,你買啥,沒有選擇權。不像今天,買啥有啥,消費者是整個經濟中最積極的因素之一,消費也從整個經濟運行的末端變為先導,成為拉動經濟的動力。
改革開放后——
吃飯講營養 穿著講時尚
記者: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消費市場大致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這幾個階段分別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姚景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實際上是一個消費逐步升級的過程,也是民生不斷改善的過程。
從商品類別來看,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80年代中期,是解決溫飽階段,代表商品是老的“四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當時年輕人結婚都追求這“四大件”。第二階段是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代表商品是新的“四大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第三階段,即到了90年代中期,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后,新的代表性消費品就變成了住房、汽車。
從這個變化過程可以看出,消費的金額在逐步攀升:手表、自行車是百元級消費,彩電、冰箱是千元級,而到了住房和汽車,就變成十萬、幾十萬,甚至百萬級消費了。
消費對生產的作用也非常明顯,隨著消費結構的逐步升級,中國經濟也呈現出從輕工業到家電產業,再到重工業這樣一個明顯的發展軌跡。
同時,中國消費市場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改革開放初到90年代,是衣食階段,滿足溫飽,解決衣食問題。第二階段,即從90年代開始到現在,進入住行階段。住宅是住,汽車是行,住行當中也包括手提電話、旅游等等。
在每個階段,變化也相當明顯。比如,中國的“吃”就經歷了三個階段:吃飽,這是解決量的問題,再到吃好,吃得健康,這就到了質的階段。“穿”也是這樣,一開始是解決保暖,現在還要追求漂亮、品牌,這就進入文化范疇了,表明中國消費進入了更高層次。
追尋巨變原因——
消費地位改變 收入大幅提高
記者:中國消費市場為什么能有這么大的變化?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消費市場發展?
姚景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這兩種經濟類型中,消費的作用和地位不一樣。計劃經濟時期,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也就是生產、再生產的末端環節,沒有地位,沒有人去關照它,甚至有人認為它是負擔。而在市場經濟時期,消費轉為整個經濟的前導,它決定了整個經濟增長的結構、速度、導向和活力,消費的地位有了根本性改變,開始拉動經濟發展。所以說,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消費市場神話般增長的根本力量。
而且,正是改革開放,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給消費“正了名”。小平同志講,我們社會的基本矛盾就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那么,我們整個改革開放都要圍繞解決這個矛盾來進行。小平同志還講,我們怎么檢驗改革方向對不對,有沒有成果?就是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現在講科學發展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最終還是落實到消費上,還是落實到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上。這一切,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給消費“正了名”,這點很重要。
此外,消費之所以能有神話般的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有直接關系。要消費就得有錢?。?97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為343元,到2007年增長到了13786元;農民人均年收入1978年為134元,到2007年也增長到了4140元。再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年為1558.6億元,到2007年就達到了89210億元,從1558.6億元到89210億元,這增長了多少!這三十年來,中國的GDP年均增速是9.8%,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達15%,消費增長率高于經濟增長率,由此可見,消費是這三十年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為促進消費市場發展,在政策上,國家鼓勵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比如,當時最先開始生產彩電、冰箱的企業,要引進技術,引進外資,國家在政策上對這些企業給予優惠,使它們迅速發展,從而極大增加了各種消費品的供給,使整個消費市場形成良性發展。在消費環境方面,國家出臺了反壟斷法,食品安全法,依法治市,保護消費者利益。在鼓勵消費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說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從800元提高到1500元再提高到2000元,等等。
分析消費走勢——
完善分配社保 發展空間廣闊
記者:中國目前是全球消費市場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您怎樣看待中國消費市場未來的走勢?
姚景源:未來在消費問題上,我認為,第一要增加收入,因為消費的增加和擴大取決于人們收入的增加。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問題,未來大家的收入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
第二,要解決分配問題,縮小分配差距。因為消費一是要有購買欲望,二是要有貨幣支付能力。當分配差距拉大時,富有的人什么都有了,缺少消費欲望;收入很低的人雖然充滿消費欲望但又沒有貨幣支付能力。所以,要在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方面想辦法縮小差距。
第三,要完善社會保障。消費增長不增長取決于兩個預期,即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和對未來支出的預期。目前,由于社會保障的不完整、不健全,雖然收入增加了,但人們還是把一部分消費資金存起來,作為自己未來保障。所以,完善社會保障就會有利于消費。
第四,技術進步也有助于消費。技術進步能不斷產生新的消費熱點,從而推動消費形成新的領域和空間。
第五,由于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也由于市場競爭機制的原因,消費品就其價格來說,總體趨勢是下降的,這又給消費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貫徹科學發展觀,也就是強調要“以人為本”,體現在經濟結構上,就是要讓投資、消費、出口全面協調地拉動經濟,特別是要發揮消費的作用。而且,在當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中,提升消費也是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的重要途徑。相信未來消費的作用將會進一步加強,消費也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 劉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