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宣告成立,成為國內首個環境能源交易平臺。僅僅半個小時之后,北京環境交易所在北京金融大街正式掛牌。
一天之內,兩地兩家環境交易所的出現,賦予環境交易市場無限的想象空間。
激烈的首位之爭
如同雨后春筍,全國各地競相爭取籌建環境交易市場平臺。
今年3月份,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天津濱海新區“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機制,建立清潔發展機制和排放權交易市場”。業內人士認為,有了這一政策支持,國內首個以排放權為主的環境交易市場很有可能落戶天津。
盡管如此,其他城市始終沒有放棄籌建環境交易市場平臺的努力。
就在5月26日舉行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創新國際論壇”上,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表示,按照進度,今年上半年是一個“繪制藍圖”的過程,主要是環境交易系統的搭建、評估和監控體系的規劃等,下半年將致力于推進一批示范項目在這一交易平臺掛牌。
同時,湖北也醞釀把排污權交易引入產權交易市場,探索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權引入交易平臺,并通過電子競價的方式進行交易。
另外,香港證交所最近透露,該交易所已開始研發排放權相關產品,籌備排放權場內交易。得到香港證交所資質認可的部分顧問公司則表示,已向交易所提交了相關產品的可行性方案。
最終,上海拔得頭籌。然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北京環境交易所先后宣告成立,時間相隔僅僅半個小時。各地之間為建環境交易所的激烈競爭,不言而喻。
不過,就上海而言,建立環境交易市場平臺,的確有其相對優勢。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上海已擁有證券、商品期貨、金融期貨、外匯、黃金、產權、航運等門類齊全的要素市場,集聚各類金融機構800余家,并具有領先全國的信息流、資金流集聚優勢。同時,依托產權市場運行環境能源交易平臺,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產權市場相對成熟的交易、監管機制,確保環境能源交易市場順利運行。此外,上海產權市場輻射全國的影響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市場影響力。
下一個經濟主題
圍繞“首個環境能源交易平臺”的爭奪,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環境能源領域,已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眾家必爭之地。為什么?這里暗藏著下一輪經濟發展的產業引擎。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環保與能源領域已被一致看作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甚至可能成為下一輪經濟周期的主題。誰掌握了節能減排的新技術或新模式,誰就跑在前列。誰若可以把節能減排與資本運作的強大力量結合起來,誰就有望成為真正的執牛耳者。
在我國,要到2020年至2030年左右才能基本完成工業化,因此,來自氣候環境與能源的種種挑戰將持續相當長時間。這些挑戰包括能源消費增長迅速、能源供應緊張、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迅速,等等。為應對這些環境與能源方面的挑戰,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制定了單位GDP能源強度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的目標,但僅靠行政力量的推動,實際效果可能有限,如果能夠增加充滿活力的市場化手段,便如虎添翼。
上海同樣面臨著挑戰與機遇。過去多年來賴以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大多出現了增長勢頭放緩的情況,要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需要尋找新的動力,而環境能源就是一個備選。一個關于環境能源的交易平臺,不僅迎合了當下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節能減排需求,而且充分發揮了上海要素市場運作的經驗和基礎優勢。
昨天,環境能源交易所揭牌首日,就有55個項目正式掛牌,印證了這一領域的火熱需求。首批掛牌的55個項目,涉及節能減排、環保項目融資、專利轉讓等多個方面,掛牌項目總額超過10.72億元。對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未來的發展,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裁林健充滿信心:預計交易所的年交易宗數將達到1000宗至2000宗,交易所還要發布環境能源交易的指數。憑借著這一平臺,上海將成為環境能源交易的定價中心,并在東亞地區形成輻射力。
排放權交易想象
所有關于環境能源交易發展的猜想,都不可能停留在相關技術產權的交易上。盡管從首批掛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55個項目來看,主要集中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技術產權交易,以及環保項目融資。但毋庸諱言,另一類節能權益的交易,其無可估量的想象空間更引人入勝。
目前,這部分的配套政策法規還在研究、建設的過程中,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排污權益交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量的交易,即排放權交易,在未來可能會成為這一市場的主體內容。
1997年12月,180個國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并約定于2005年起生效?!毒┒甲h定書》的核心是清潔發展機制,其中規定,從2008年-2012年,所有工業發達國家要將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降低5.2%,而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獲得等量排放權。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前免予承擔具體減排義務,因此,在中國境內所有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可以轉變成有價商品向發達國家出售。
今年年初,寶鋼與英國瑞碳公司、瑞士信貸集團簽署《核證減排量買賣協議》。根據協議,瑞碳和瑞信將向寶鋼投資超過6000萬歐元,用于購買寶鋼4號發電機組預計可實現的600萬噸二氧化碳減排指標。換句話說,600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賣了6000萬歐元,成為寶鋼賣出減排的“第一單”。而寶鋼僅僅是一個例子。中國企業正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最大的賣主。據不完全統計,到去年為止,全球300億美元的碳交易量中,由中國輸出的大約在30%以上,即100億美元以上。
然而,作為碳排放權交易最大的賣方市場之一,我國目前卻沒有任何定價權。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此前表示,目前,碳排放權交易相當一部分是境外買家,但信息透明程度不夠,國內企業處于弱勢地位。國際市場上,碳排放權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國內的交易價格僅8歐元至10歐元左右。因此,建立自己的排放權交易市場平臺,整合各種資源信息,形成合理價格,有利于增強我國在未來國際交易中的定價話語權。
不過,對于此類排放權交易的期待,仍只是未來市場的一個發展趨勢,并不在目前環境交易市場平臺的交易范圍之列。(記者 蔣婭婭 楊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