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產品未來十年牛市
聯合國糧農組織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近發表一份報告說,受需求增長迅速、氣候變化、生物燃料推廣以及投機因素等影響,未來10年內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依然會維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大幅上漲。報告預測,扣除通貨膨脹因素,未來10年內農產品的平均價格將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大米和食糖將漲價約10%,小麥漲價約20%,植物油則有可能上漲50%。
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受一些長期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油價高企、飲食結構改變、經濟持續增長以及全球人口增加等。此外,由于糧食庫存較低以及部分農產品需求對價格的變化并不敏感,加上投機行為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等因素,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報告強調,生物燃料需求迅速增加也是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至2007年全球乙醇產量增長了兩倍,到2017年其產量還會再翻一番,生物柴油的產量10年內也將增長一倍多。這些生物燃料是由玉米等谷物、糖類和油料作物生產的,因此其產量的擴大必然導致相關農作物價格的飆升。
我國糧食不會大量外流
自2003年以來,我國谷物只有在2004年出現逆差,其他年份均是順差,自給率超過100%,基本不存在進口依存問題。
為了防止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大漲刺激糧食出口量的增加,我國政府從去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麥、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今年1月1日-12月31日,對小麥、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同時開始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種商品涉及11個8位稅則號的糧食制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除了稅收杠桿之外,國家還將嚴控糧食出口列為今年國務院工作要點。
如果未來國際糧食價格依然高位運行的話,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們認為,政府將繼續采取行政手段來保障國內市場的供應,維持糧食價格穩定,因此,國際谷物價格對國內谷物價格的影響有限。
國內糧價將小幅多次上漲
中國以往的糧食安全,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但長期犧牲農民的利益,最終會危及糧食安全,因此,國家未來要保證種糧比較效益不下降,并逐步得到提高。
今年國家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之后又決定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并出臺增加對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等10項重要措施,其中包括提高稻谷和小麥等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購價格均比去年高7元;白小麥、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77元、72元、7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購價格比去年分別高5元、3元、3元;同時今年生產的粳稻最低收購價執行范圍由黑龍江、吉林兩省擴大到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
但是糧食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將基本抵消這些政策帶給糧農的好處。以湖北為例,去年種一畝水稻買化肥要91元錢,而按今年的價,就得花121元,不算種子和農藥的成本上漲,單單是化肥,每畝水稻就要多投入30元。國家今年每畝農田農資綜合直補比去年增長了13元,也就是說,所增加的農資綜合直補都會被化肥漲價吃掉。最低收購價僅提高9%左右,顯然不能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因此,國家應會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考慮到通脹壓力,我們認為國內糧價應呈小幅多次上漲態勢。(來源:農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