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地震對中國整體經濟影響有限,四月CPI升勢提醒通脹治理依然任重
國家統計局4月份8.5%的CPI漲幅,把因3月CPI微降而略松的神經再次繃緊。而“5·12”汶川大地震,則使人們對通脹會否加劇、貨幣政策是否依然從緊,以及未來經濟會否下行產生諸多疑問。
國內外諸多機構和研究表明,由于四川GDP僅占全國GDP比重的3.9%,因而發生在這里的特大地震對中國整體經濟影響有限,地震造成的物資緊張雖短期內可能抬升局部地區通脹預期,但連續數年高增長累積的雄厚物質基礎,以及中央及各界的強力救災支持會很快補充供給平抑物價;而去年底確立的從緊貨幣政策雖基調不變,但具體操作過程無疑將更加靈活。
而前不久召開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有關貨幣政策有效性及對未來經濟增長預期的分析,則對我們在變數頗多的經濟運行中把握今年大勢頗多裨益。
貨幣政策還有發揮空間
作為“中國金融四十人”首次論壇的特邀成員、曾在美國和臺灣任教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巫和懋認為,我國貨幣政策仍有相當的調控空間,通過拓寬視野可以發揮更好的調控效能。
在巫和懋看來,貨幣政策要發揮更好的作用,首先是要讓利率的經濟功能發揮得更好。
巫和懋指出,盡管加息政策受到外部熱錢流入的制約,但在目前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存款人不愿意把錢存到銀行會加劇流動性泛濫,而資金在股市樓市間流動,會導致這兩個并不成熟的市場持續震蕩。
而在低利率背景下,更多靠配給的信貸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低效乃至無效投資,而這,恰恰是11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東亞各國損失巨大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過低利率會減弱銀行的中介功能,甚至因之興起黑市和民間借貸,成為宏觀經濟運行中另一治理難題。
通過研究巫和懋發現,中國大陸1949年和1989年都做過保值儲蓄,即通過與CPI漲幅聯動的存款利率把長期存款留在銀行。在巫看來這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而不是把問題留給市場。具體操作時當然有很多要考慮的細節,比如保值儲蓄推出后,銀行怎么辦?如何把銀行風險分攤出去等。
其次是信貸調控方式還有改進的空間。
巫和懋接觸的一些中小企業和臺商普遍反映“感覺不到熱,而是很冷”,“就像從冰箱里拿出的凍魚放到鍋上煎,一邊都焦了一邊還很冷”,因為中小企業在信貸方面的弱勢,很可能因為從緊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一刀切而傷及效率。因而在巫看來,目前的調控要避免出現“救了通脹,卻遺留下很多無效率的投資”的情況,以免為以后埋下隱患。
為此巫和懋建議大力發展貨幣市場,這樣一方面企業可以從這個市場直接融資,另一方面可以讓利率真正成為貨幣工具。貨幣市場的建立有很多機制設計,必須由政府來主導,“中國信貸調控還有改進的空間,可考慮在不損失效率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長期的制度安排”。
“寬財政”防“過度調整”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同時也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在分析今年中國經濟不確定性方面,黃認為增長風險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而中國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擔心通脹,也要擔心增長”,而這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在以往經濟史上并不多見。
今年會不會出現2001年以來的大幅度經濟增長減速?黃益平認為考慮這一問題更重要的是年度落差:“如果從10%到9%可能問題不大,但從12%到9%,可能就要面臨結構問題的挑戰。一季度進出口下降了10%,僅從進出口看,數字沒什么,因為我們原來的順差太大了,但若聯系到其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問題就出來了。去年外貿對GDP增長的貢獻接近3個百分點,今年如果全年下降10%,意味著我們對GDP增長的貢獻是-0.7至-0.8個百分點,這樣一出一入就會影響3~4個百分點”。
黃益平認為今年宏觀經濟軟著陸應該問題不大,但企業利潤可能會出現硬著陸,這也意味著收入結構、企業利潤,包括很多資產結構會發生變化,“目前通脹壓力較為嚴重,但幾個月后,或許增長的風險問題會更加突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防范金融風險問題。
銀行改革使不良貸款比率從以往的超過30%降到目前的3.2%,可以說改革成功,但“隨著可能出現的經濟調整,今年有一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一是增長風險和可能出現的企業利潤硬著陸會對銀行造成影響;二是資本市場震蕩顯示諸多不確定因素;三是房地產市場也呈不穩定狀態。
經濟增長快的時候不容易出現壞賬,而增速下滑,金融風險就會隨之增加,因而在目前情況下,防范金融風險便很重要。
“我認為貨幣政策仍應從緊,但同時應采取更加寬松的財政政策與之相配:一方面我們外部經濟正在冷卻,風險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國內的生產成本正在正?;?,包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環境成本在內的各種成本在劇烈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一些相對比較寬松的財政政策,可以使我們的結構轉型在面對外部環境惡化時過渡更加平穩”,黃益平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