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稻米的國內外價差(以進口糧到岸價計)均超過一倍!國內糧食的預期產量有減無增,決定2008年糧價走勢的關鍵因素無疑是庫存進一步挖下去的潛力。
一天漲180美元/噸!如果你以為只有發了瘋似的國際原油期貨可以上演這個傳奇,那就大錯特錯,這就是你一天三餐中最為常見的大米創造出的神話。與糧價高漲相對應的是,在非洲,不少地區都無米下鍋,歐洲也出現糧食短缺現象,而承擔著世界糧食主要供應任務的亞洲、美洲,也到了無糧可賣的地步,美聯社為這個新聞取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世界糧食危機。
從2006年中開始,長期供貨充裕、價格穩定的小麥、玉米等谷物,突然在國際市場上成為搶手貨。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資料來看,大米是全球糧食中漲幅最小、價格相對最為穩定的品種。但是,進入2008年以來,大米價格開始飆升。3月27日,作為全球大米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報價每噸760美元,較上一個交易日580美元/噸的報價整整飆升了30%,創造了近20年大米價格的新紀錄。事實上,去年6月底,全球大米庫存就降至1984年以來的最低點,為7210萬公噸,這已為此輪大米價格上漲埋下了伏筆。在全世界66億人口中,近一半人要靠大米過活,但是人口增加和經濟增長意味著,世界對糧食的需求其實早就“入不敷出”了。過去兩個月里,國際市場的米價上漲了50%,至少是2004年時的2倍。創造歷史新高的不僅僅是大米。根據FAO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世界糧價上漲40%,其中小麥飛漲112.0%,大豆飆升75.1%,玉米猛增47.3%。小麥和玉米等價格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價位。
3月下旬,市場再度傳出全球小麥庫存量降至30年來最低水平,美國小麥庫存也降至1948年以來最低水平的消息,這一利空消息再度激美國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麥價格登上歷史新高。至今,玉米價格較過去翻升了一倍,黃豆價格漲升將近一倍,其他包括大麥、扁豆等農產品價格也都是瀕臨歷史新高。標準普爾和荷蘭國際集團(ING)上個月不約而同地發布了各自最新的評級報告:“糧食短缺的情況很嚴重,目前的谷物庫存水平已經跌到24年來的最低點。”ING和標普均預測食品價格的上漲趨勢在2008年將越演越烈。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則認為,一方面,全球糧食總產量下降;另一方面,糧食消費量增長。兩種相反的作用必然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從而使市場供應吃緊,造成糧價飛升。印度Adani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Atul Chaturved還認為,國際資本的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美元貶值和金融市場動蕩,國際資金把農產品價格哄抬到了一個非理性的高度”。去年,全球投資農產品的金額大漲了33%至1750億美元。
危機迅速來臨
占CPI比重極高的食品價格高漲,又使全球不少國家面臨著嚴峻的通貨膨脹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糧食出口國為了增加國內供應,發出了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禁令。據美聯社報道,為本國供應,控制糧價上漲,印度、埃及、柬埔寨等大米輸出國紛紛表示近幾個月限制大米出口。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越南3月28日表示,今年大米的出口量將大減22%。第三大大米出口國泰國也表示,將出口量由100萬噸降至60~70萬噸,減幅達到30~40%。此外,印度也于當天公布,將出口大米的最低價格大幅調高近五成,由每噸650美元增至每噸1000美元,以緩解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上述三個國家的大米出口,占到全球市場供應量的50%以上,從而導致全球大米供應量銳減1/3,市場上稻米供應相當吃緊;當前全球的大米庫存到達1976年以來的最低點。
南部非洲的贊比亞重申禁止簽署任何新的糧食出口合同,津巴布韋著手控制玉米、小麥和高粱的進口,這些糧食在津巴布韋是以補貼價格銷售的。目前,世界大米的貿易量不足3000萬噸,小麥的貿易量約為1億噸,玉米的貿易量約為7000萬噸左右。這些糧食只夠5億人口的日常食物消費。而隨著各糧食出口國紛紛制定限制甚至禁止出口政策,這可能讓糧食貿易量進一步縮水。而世界糧食計劃署2007年公布的信息顯示,目前世界饑餓人口達7.77億。也就是說,目前全球市場上的糧食貿易量,還不能滿足所有饑餓人口的糧食之需。美國農業部在2007年12月下旬預測,2007~2008年度,全球小麥產量將為6.02億噸,而消費量將達到6.17億噸。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迪烏夫更是指出當前事態的嚴重性:全球小麥的儲備2007年減少了11%,創下近3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夠全球人口12周的消費;而全球玉米的儲備也僅夠世界人口8周的消費。英國《金融時報》斷言:“次貸危機后,下一場危機將是農產品危機。”與《金融時報》持相同看法的不在少數,今年初達沃斯世界論壇上,糧食問題被列為繼次貸危機之后的第二大全球性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今年2月就曾警告說,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近20%,為30年來最低值,全球36個國家今年將面臨食物短缺。還有不少媒體認為,糧價上漲將引發新一輪通脹,從而引爆經濟危機。
中國面臨選擇
全球糧食危機“瘋牛病”般蔓延,讓各國政府頭疼不已。作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中國,糧食危機當然也是不可能回避的話題。在中國3月的“兩會”上,糧食危機是熱門話題之一。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黎霆認為,中國糧食凈出口只是暫時現象。要在國際糧價高位下維護國內糧食市場的平衡,仍必須主要依靠國內生產,增加本國的供給能力。據測算,到2010年中國達到小康水平時的人均糧食需求量應為420公斤左右,那么相應的糧食需求總量約為5.88億噸,考慮到短期內中國糧食大幅增產的可能性并不大,這意味著國內糧食供求將在較長時期內處于平衡偏緊的狀態。由于國際貿易中的“大國效應”,中國已在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的漲價中面臨“輸入型通脹”的威脅,而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更不應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事實上,中國政府已著手打響“糧食保衛戰”:限制出口,增加種植面積和產量。3月27日,也就在中國人大批準2008年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之后不足半月,中國政府決定再追加252.5億元中央財政投入,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其中206億元資金將以農資直補、良種補貼的名義直接發放給農民,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其余資金則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貸款貼息等。同時,大陸還實施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即在今年2月8日國家公布2008年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的基礎上再次提高收購價格,兩次累計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9~10%,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提高4~7%。中國國務院3月底召開一個全國性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還確定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穩定化肥市場價格等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10項措施。
去年秋冬以來,有關部門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庫存“比較充裕”,進而承認去年少收多放,國有糧食庫存略有下降。溫家寶總理4月5日視察河北農業生產時表示,中國的糧食儲備充裕,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但是有專家指出,1.5億噸到2億噸之間,竟差了5000萬噸。“這應該是有關部門估算出來的全社會糧食庫存數字,而非國家糧庫的庫存數字,所以才會有5000萬噸的浮動空間。”有專家指出,大陸目前農業政策多半是應對未來糧食供需失衡的權宜之計,應制定比較系統而穩定,甚至法定的政策,把糧食生產當成一個長遠的產業來對待,讓農民擁有持久的種糧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