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助推力
如果缺少了資本的推動,地價飆升的非理性可能不會走得這么遠。
2007年,奧園、SOHO、遠洋在香港上市,復地、首創等將回歸A股,華遠等則意欲借殼;
2007年,房地產企業在A股通過增發融資400余億元,為歷年來融資規模最大的板塊;
2007年,公司債融資啟動,房地產公司隨即試水,萬科、金地、保利、北辰紛紛宣布發行十幾億到幾十億的公司債;
2007年,越來越多的其他行業公司進入房地產業,家電廠商海爾拿出300億準備投資地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買地;
2007年的大多數時間里,地產股的表現優于大盤,保利的靜態市盈率最高時甚至達到了150倍。
杭州濱江房產副總朱立東的親身感受是:“房地產公司對土地的溢價判斷理論上是相差不大的,但因為有了資本市場上的資金來源,溢價可能會增加很多,對土地價格的承受能力也會高很多。高地價的一部分風險轉移到股市上。”“如今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從關系密集型轉移到資金密集型。過去是看誰有關系能拿到地,現在是看誰有錢能拿到地。”李明書是北京一家二線房地產公司的高層,他們也正在積極地謀求上市。“這是資本對地價上升的一個直接驅動力,”戴德梁行楊達認為,“另一個間接的驅動力是購房者,在通貨膨脹的預期和股市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他們覺得買地產股不如買地產。”戴德梁行上海公司綜合住宅服務華東區主管胡港文就發現,5月份之后,一次性付款的消費者比例增加了不少。
而地產商的另一個資金來源——海外基金——盡管遭遇了政策限制,也并沒有退出中國市場,而是通過直接投資項目的方式,在積極地尋找分一杯羹的機會。戴德梁行最近就剛剛促成了復地與德國SEB基金一個2億美元的合作。“歸根結底,還是流動性過剩。”多位受訪者一再對南方周末記者強調,也就是說,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層面,錢都太多了,需要尋找投資渠道。
有趣的是,不少地產公司本身也在炒股。杭州坊間流傳,一家公司通過股市收益四十余億,能買下半個長沙新三角洲地塊了。“房地產商普遍看好后市,所以愿意高價拿地,而今年股市直接融資渠道的增加,又讓他們得以高價拿地,”趙強分析道,“游戲規則就此發生改變,過去都是根據單個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現在都加上了對未來房價的預期,這更多地是一種風險測算。”
不成為大鱷,就被大鱷吃掉
游戲規則改變的直接結果就是:大量地產商被淘汰。
“如今活躍在土地市場上的,就是那么十幾家公司,如果繼續維持這個局面,兩年之后,可能這個市場上就都只有這十幾家公司了,”李明書預測道,“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也是行業的整合和重組,如果不想被大鱷吃掉,就要想辦法成為大鱷。”
有數據顯示,2004年北京還有4000多家房地產公司,現在只有800多家。經過這一輪洗牌,明年的統計數字還會有一個劇減。香港的地產商也是經過3次洗盤,最終存活十余家。
在世聯地產的袁鴻昌看來,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目前可分為四類:資源型開發商、專業型開發商、資金規模型開發商和機會型開發商。機會型開發商占據了總數量的90%以上,但因為可持續性差,“地王”頻出的當下,尤其容易死亡;而最終能存活的將是依靠資本市場壯大的專業型公司。
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對土地的爭奪更加激烈,房價不可避免也被抬升,尤其是當新拍地王的價格等于甚至高于周邊樓價時。
雅戈爾(29.25,1.06,3.76%)7月份在杭州拍下的1.5萬元/平方米,直接刺激了周邊的風華九園一周時間從1.4萬元/平方米上漲到2萬元/平方米。
南京實行“一房一價”,規定開盤后的樓盤不得隨意抬價,但地產商們干脆讓新盤迅速變成二手房,提高交易價格,出現二手房貴過新房的奇特景象。
10月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明確表示,土地開發建設成本提高、土地價格上漲較快,是房價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反過來,房價的上升,又推動了開發商對土地的爭奪,最終推動了地價的上揚。
在這場“圈地游戲”中,由于主角大部分是上市公司,這種“地價—房價—地價”之間循環往復的關系借由股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放大。
每當上市公司出拿地公告,股價總是很“配合”地上漲一定的幅度,即使這是一般不去兌現的紙面財富,這種上漲還是為將來上市公司的增發和公司債融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此,趙強的解釋是:“理論上,只有拿地的回報率高于資金成本,股價才應該上漲。但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和股市的投機特性,股民基本上都在透支對未來的預期。”
第三季度里,保利地產(96.31,0.08,0.08%)取得了上海、武漢、廣州等城市的8個地塊,總價款近100億元人民幣,但保利的股價同期也翻了兩倍多,變成房地產第一股,保利隨后打算發行43億元的公司債。
若隱若現的風險
地價和房價交錯上升的游戲要玩下去,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撐未來的房價。
經歷了今年春天開始并持續了整個夏天的房價飆升后,市場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在10月的黃金周中,今年一直領跑此輪全國房價普漲的深圳市,雖然房價仍在高位,但是耐人尋味的是,消費者卻似乎選擇了冷眼旁觀:整個黃金周,深圳只賣出82套新房。深圳市民揚言,要與開發商較勁,堅決不買房,壓著地產商低下頭來。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也有變化。在天價“地王”屢屢出現后,地方政府開始謀劃增加土地供給。杭州市上半年放出的土地已經超過了去年;南京10月份推出了14幅“小地塊”;青島則在40天內連續拍出30塊土地。除了加大供給外,需求方面也有政策出爐,第二套房首付款比例的提高,將直接壓制購房者需求。
從市場層面來說,也有寒風襲來。地產股的暴漲和大規模增發,一直被看作此輪“地王”頻現的資金基礎。但8月份以來,房地產股成為機構減持比例最大的板塊,機構通常被認為對市場水溫變化能夠先知先覺;同時,證監會暫停審批房地產公司IPO的流言再度四起。巨量土地儲備帶來的資金缺口開始浮現。
比如北辰,這一輪土地飆升中最大的地王,今年需要為長沙新三角洲地塊支付51億元。根據北辰的中報資料,無法依靠自有資金支付地款,為了緩解可能的資金壓力,北辰10月份宣布發行17億元公司債。
11月1日,土地出讓金繳納新規實施以后,類似的資金壓力將會更大。因為房地產商必須繳清所有土地款之后,才能開工。過去開發商普遍采用的是“借雞生蛋”的策略,只要有10%—30%的前期資金,就可以把土地先行拍下,取得土地證后,就可以著手分期分片開發,用售房所得再返過來分期支付土地款。而新政策要求先交清土地款再開發,這無疑堵住了開發商的變通之道,將使開發商沉淀巨大的資金成本,從而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因為各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今年的銷售數據良好以及土地資源稀缺的原因,證券公司目前仍給予他們“增持”的評級,但這一切的前提,都基于一點——“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和宏觀政策不會改變”。(文中李明書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