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在9月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國的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在此基礎上逐步理順成品油價格,這個方向也已經確定,但具體的調價時間,要根據國際市場的油價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統籌考慮。總體上,我國成品油市場供求總量是平衡的,市場也是比較穩定的。”
同時,畢井泉也指出,國家發改委迄今為止沒有接到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由于國際原油漲價而提出提高成品油價格的申請。這對公眾而言是一個很意外的答復。因為之前已有媒體報道說,早在7月9日,石油巨頭就已經將成品油漲價方案提交給發改委,這一度加大公眾對油價上漲的預期。
在此次穩定油價方面,無論是發改委還是石油巨頭們的表現,都有可圈可點之處。石油巨頭們始終保持成品油供應,沒有出現油荒現象;而發改委則在此前未雨綢繆,下發通知,明確發出保持成品油價格穩定的信號,結束了市場對油價即將上漲的預期。
但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那就是成品油定價機制問題。按照畢井泉的說法,“具體的調價時間,要根據國際市場的油價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統籌考慮”,也就是說,仍然沒有一種機制去很好地決定成品油價格的調整,一切仍然要由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方利益進行權衡。問題是,各方利益能夠做到平衡嗎?眾所周知,石油巨頭比公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更多、更快捷。在利益博弈的平臺上,公眾處于明顯的劣勢,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制定出來的價格,有可能因利益平衡點的移動而損及某一方利益,從而引來批評之聲。
鑒于利益表達渠道的不暢通,民眾利益受損的幾率可能更大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石油巨頭們也能滿意。筆者之前就曾撰文指出:有關部門對物價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市場走勢相背離的。在國際油價下跌或者石油需求的淡季,有關部門遲遲不將國內油價下調,導致在本應限制產量和供應的石油消費淡季,國內油價高于國際油價,消費者頗有怨言。而在石油需求旺季,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時候,有關部門又挺起腰板阻止油價上漲,同樣不符合通過調價鼓勵煉油企業擴大生產和石油經營企業擴大銷售的市場規律,一旦引起石油巨頭們的不滿,“油荒”的損失還會落到消費者身上。
這種價格調整很容易限入困局,我們需要通過一種合理而規范的定價機制制定出合理的價格,而不是由人的主觀愿望來決定。遺憾的是,恰恰是這最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經過幾次變革。從2001年11月起,我國開始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的成品油價格制訂油價,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連續多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從2005年3月23日到今年5月24日,國內汽油價格每噸上漲1900元。盡管如此,我國的油價仍未嚴格按照滯后一個月的三地價執行,也就是說,定價機制本身在執行中仍與既定規則相脫離。
去年12月,我國推出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按照新的定價法,中國油價將盯住世界主要產油區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綜合國內煉油行業平均成本、行業平均利潤后,確定國內成品油零售價。但是,國內煉油行業平均成本、行業平均利潤兩大因素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石油巨頭可以利用在信息方面的主導權影響最終的成品油定價。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我國成品油定價,始終未能真正由一種科學合理的機制所決定,行政主管部門和石油巨頭們發揮著重要影響力。這種定價方式本身就決定了,具有很大的可自由操作的空間,容易受到強勢利益集團的影響。成品油價格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影響巨大,定價機制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油價的不確定性,使人們無法更合理地安排生產和生活,具有諸多弊端,有關部門應盡快解決這一問題,使成品油價格逐漸變得可預期。(陳隨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