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建設部籌建住房保障司 或推公屋計劃 奧運周邊房價漲幅高近10% -美國次貸危機在全球蔓延 中國6家銀行虧損49億 銀監會:五啟示 -個人炒港股天津下周受理 40城市跟進 李嘉誠吁股民注意風險  -統計局公布平均工資受質疑 民眾感受不同 中國社會職業共1989個 -城鎮居民醫保試點啟動 兩億居民率先受益 解決三類人醫療問題 -中石油半年賺818億 薪酬上浮32% 西氣東輸二線年輸300億立方米 -中國展開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中國反洗錢側重預防 已建立懲罰機制 反洗錢要以金融機構為主體 -中國產品近10年給美消費者節省6000多億$ 外企出口58%以上產品 -上海外資投資回報率高出全國平均數3% 成都外資使用領跑中西部
中國經濟“過熱”證據仍有不足 惡性通脹未出現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達到11.5%,創下11年來新高,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尤其是6月份當月上漲了4.4%,7月份更是進一步上漲5.6%(1-7月份上漲3.5%),讓人產生不少驚恐。再聯系到投資加速以及外貿增長居高不下等因素,目前主流的意見認為當前經濟有“由偏快轉為過熱”的明顯趨勢。央行則以出人意料的持續加息來進行回應。

作者認為:判斷當前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證據仍不充分。從未來物價走勢看,可以預料,由于糧食價格上漲的特點有一定的周期性,2007年三季度的價格肯定還會繼續上升。然而物價在當前因為主要是成本推動,是外部影響,因此物價惡性上升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中國不太可能出現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的所謂惡性“通貨膨脹”的現象。

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增長本身的高低來判定經濟是否過熱。雖然過去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達到10%,超過了過去26年的平均增長,卻不可簡單以GDP增長本身來斷定經濟是否過熱。從理論上講,經濟是否過熱最重要的是比較實際增長速度與潛在增長速度之間的差異。然而,潛在經濟增長率是不斷變化的,用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inn Kydland和Edward Prescott的話來說,就是經濟并非圍繞趨勢波動,而是“經濟趨勢本身就是波動的”,因此,不能簡單地以現在的增速超過了過去一段時期的平均增速就斷言實際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潛在增長速度。

事實上,假如潛在增長率提高,完全可能出現的一種奇特情況就是,實際經濟增長速度在攀升,但只要沒有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攀升,則高速增長非但不顯示經濟過熱,經濟的運行反而可能是更加平穩,并且有可持續增長的趨勢。

從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水平變化看,過去幾年尤其是2003年以來,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趨勢就是,產能尤其是瓶頸產業的產能增長很快,這意味著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水平可能提升(很有可能已達到11%的水平)。最典型的是發電,過去三年中國內地電力的裝機容量居然增長了足足一倍多,這使得電力消費不斷增長的同時,“電荒”現象反而逐漸成為過去。與電的供需改善相似,煤炭的供應也走向寬松,據發改委透露,今年上半年直供電廠的存煤持續處于正常水平。此外,當前國內的成品油、天然氣市場供應也相對平穩。而在交通運輸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社會貨運量已增長12%,同比提高了3.5個百分點。很顯然,“煤電油運”原來這些經常卡經濟增長脖子的瓶頸產業如今在供應上悉數好轉。這意味著,當前的經濟增長盡管比2003、2004年大大提速了,更高于絕大部分歷史時期,但經濟運行并非過熱,因為這是以供應能力進而供需平衡狀況改善為基礎的“增長加速”現象。

衡量經濟是否過熱、實際增長率是否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更加顯性的指標是物價。而考察今年以來物價攀升的因素,一是和去年價格上漲有關,上半年翹尾因素達到了1.7個百分點,今年的新漲價因素只有1.5個百分點,這說明今年的物價情況相比去年其實是緩和了。二是主要和食品價格的上漲有關。上半年食品價格上漲了7.6%,影響CPI整體上升2.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78%。如果按照美國“核心物價指數”剔除糧價的統計做法,則當前居民消費物價實際上只有0.7%的增長,可以說仍處于超低狀態,也說明2004年7、8月份以來物價穩中趨降的趨勢并未發生根本轉變。

從未來物價走勢看,可以預料,由于糧食價格上漲的特點有一定的周期性,再考慮到2006年物價基數較低以及當前環比物價水平為正等原因,2007三季度的價格肯定還會繼續上升。然而物價在當前因為主要是成本推動,是外部影響,因此物價惡性上升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中國不太可能出現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服務)的所謂惡性“通貨膨脹”的現象。

指責經濟過熱的另一大依據是投資的反彈。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達到25.9%。這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長水平。然而,這相比于去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8%則并不算高。如果考慮到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回落明顯,則投資顯然并沒有出現失控的局面。此外,投資的增長得益于信貸的增長,然而由于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在今年上半年已用完全年的80%以上,因此下半年即便沒有任何緊縮性宏觀政策出臺,信貸增長幅度也將下滑,投資也會因此放慢。

投資是否過熱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投資回報。如果投資回報高,那么投資高增長就是合理的,就不能算是“過熱”。從貨幣投放看,上半年M2同比增長17.1%,增速比上年同期還回落1.4個百分點,這說明目前的經濟運行是以相對較少的貨幣增長而能夠支持相對更高的經濟增長,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益有所改善。而直接從投資回報水平來看,則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前的投資回報率事實上正處于1998年以來的最高歷史水平,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凈資產投資回報率穩定在15%以上的水平。

更加廣泛地考察國民經濟運行指標,則可以看到當前經濟運行非但沒有過熱,甚至還出現了許多可喜的新跡象,當前的經濟實際上是沒有高燒的高溫。如,除政府財政收入以及企業利潤繼續大幅增長外,居民收入也保持了快速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052元,增長14.2%,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合理;在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消費增長加快,上半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2044億元,同比增長15.4%(6月份增長16.0%),增幅為1997年以來的新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增強并與投資增幅差距縮小,這說明居民消費的發動機開始增強,擴大內需在消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上半年,中、西、東部投資同比增長分別為35.6%、30.2%、22.3%,中西部的投資增長速度大大高于東部,這說明區域經濟結構長期畸形的格局開始改善。另外,盡管中國目前正處于重化工業的發展階段,然而高耗能行業增長出現回落,這也是值得鼓舞的消息。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效益以及結構都在向良性方向變化,國民經濟運行正處于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時候。

當然,國民經濟“過熱”證據仍有不足,并不意味著當前經濟行動中不存在一些過熱的跡象,也不表明經濟運行就沒有任何問題。除了物價攀升值得警惕外,當前工資的持續上升繼而引發消費物價的進一步攀升的趨勢也許更加值得關注。而值得關注的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雖然今年以來央行通過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等手段,基本上控制了M2的增長水平,但是,經濟體中過剩的流動性追逐非貿易性資產的結果,還是導致了資產價格的不斷上升。對此,筆者以為,政府也許有必要重新考慮外匯政策,將“漸進升值”路線改為一次性急升但幾年內保持匯率穩定的路線。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的是,盡管總體物價水平上升及趨勢如此,但不同收入人群對于消費物價的上升敏感性及承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對低收入人群給予一定補貼。

困擾國民經濟運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環境污染。2006年政府各項工作完成良好,但節能減排沒有完成預期目標。節能減排牽涉到多方面的工作,但從根本看,這需要政府加快轉變經濟結構,特別是從戰略上加快發展金融、證券、保險等現代服務業。據國家發改委測算,如果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而工業增加值比重相應降低1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可相應降低約1個百分點,這說明改變經濟結構才是改變高耗能經濟的關鍵。然而,從2003-2006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卻從41.7%下滑到了39.5%。考慮到中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總量已相當于美國的40%-70%,但金融資產只相當于美國的1/15,顯然中國尚需要進一步重視并加快證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戰略上來根本平衡整個經濟的發展。(趙曉)

來源: 中國證券報

相關文章:
十大經濟學家把脈宏觀經濟 過熱還是逐步通脹
社科院稱經濟過熱趨勢加劇 GDP應控制11%內
統計局:經濟過熱與否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判斷
國家信息中心稱經濟過熱趨勢明顯 建議再次加息
我國新開工項目投資今年首度反彈 須防經濟過熱
打出罕見“組合拳” 央行貨幣政策直指經濟過熱
經濟過熱風險仍未緩解 國家信息中心建議再加息
國務院部署當前經濟七項重點工作 防止經濟過熱
一季度核心數據將發布 經濟過熱風險不亞于去年
圖片新聞:
特大暴雨襲擊湖南 湘江支流水位猛漲 27萬人轉移240萬人受災
全國失地農民有4000萬 且年增300多萬人 易形成新貧困人口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理財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網絡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