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脹”VS“豬肉漲價”
物價是“結構性上漲”還是“全面上漲風險”?隨著7月份CPI數據的出爐,上述爭論迅速升溫。
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昨天在解讀《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時指出,央行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并不樂觀,有必要防止價格全面上漲;而同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下稱“國研中心”)則在《人民日報》發表述評稱,物價不會普遍持續上漲,核心通脹率仍控制在“相當低的水平上”。
央行《金融時報》:“普漲局面正在形成”
當前,經濟界普遍傾向于將本輪物價上漲歸咎于豬肉引發的“結構性上漲”。但央行在近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卻首度預警“價格全面上漲”,認為當前物價上漲并非僅受偶發或臨時性因素影響”。
央行這一“激進”的措辭迅速在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持“結構性上漲”觀點和“全面上漲”觀點的兩派迅速“交上了火”。
“央行對通脹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央行主管《金融時報》昨天發表題為《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解讀———通脹壓力需要高度關注》的文章,旗幟鮮明地指出,前期糧食和肉禽蛋價格的上漲已逐步傳導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因此有必要高度關注價格“傳染”問題,防止價格全面上漲,“央行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并不樂觀,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的特征有可能將在價格方面得到體現”。
《金融時報》指出,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花了很大筆墨在通貨膨脹問題上”,指出本輪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成本推動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動的因素,還有結構性因素。
《金融時報》稱,商品和服務價格普漲的局面正在形成,這對CPI上漲具有較強的支撐。
《金融時報》援引申萬高級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的話表示,目前這種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對居民消費意愿和投資意愿產生影響,物價和民生最息息相關,因此必須把防止通脹和穩定物價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國研中心:“物價不會普遍持續上漲”
巧合的是,在《金融時報》意味深長地發表上述解讀文章的同一天,《人民日報》昨天刊登了一篇題為《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突出問題》的研究報告,文中專章提及了CPI和通脹的可能性。該報告由國研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完成,執筆者包括國研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其給出了一個幾乎可稱與《金融時報》完全相左的結論———報告稱,從目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狀況看,并不存在商品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條件。
“盡管投資、消費比較活躍,出口增長很快,國內外需求比較旺盛,但供給方面特別是非農產業的增長潛力更大。”報告強調。
報告認為,本輪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是結構性的,“目前國內糧食生產能力比較扎實穩定,在市場價格調節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給的增長潛力較大,未來食品價格不會繼續較快上漲”。
報告稱,這次食品漲價是在我國農業生產健康發展的情況下發生的,是工農和城鄉之間利益格局調整的正常表現。
“在收入較快增長的背景下,這一變化對城鎮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對于部分住校困難學生和城鎮低收入家庭等受影響較大的群體,則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補貼,并適時適度提高補貼標準。”報告給出了自己的政策性建議。
持“結構性漲價”觀點的不僅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下屬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季度分析課題組近日也發布報告指出,當前物價漲幅雖然較高,但是CPI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不會引發全面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