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1.9%,是1995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季度。在這之前,今年第一季度和去年經修正后的GDP增長速度都達到了11.1%。中國政府發布了經濟有可能“從偏快轉向過熱”的警告,超預期的增長引發了新一輪關于經濟是否過熱的爭論。
中國經濟究竟以多快的速度增長才是合適的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需要從根本上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經濟增長潛力的嚴格定義是——在不引發顯著通貨膨脹的前提下,一個經濟體能夠保持的最快的增長速度。由于估計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需要一系列復雜的假設,因此我們代之于對中國經濟增長趨勢進行分析。
我們所作的簡單經驗估計表明,中國的增長趨勢在過去的15年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由于在1992至2006年間的兩次結構性變化引起的,即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末中國加入WTO。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中國GDP的平均增長趨勢為每年10.1%;1997年的金融危機大大放緩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使之平均下降了1.8個百分點到8.3%;中國加入WTO掃除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將增長趨勢又重新抬升至10.2%的水平。
從“單引擎”到“雙引擎”
自去年以來,11%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投資和出口的快速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雙引擎。
從下圖可以看出,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惟一的驅動力,大量的投資不斷發生,以填補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缺口;出口雖然保持較快的增長,但遠遜于投資的增速。然而,90年代中期開始的政策緊縮以及隨后的亞洲金融危機,造成了中國內外部需求的疲軟,通貨緊縮抑制了投資的快速增長。投資年增長率在1992-1994年期間曾經高達45%,而后在1995-1996年降至16%,并在1997-2002年進一步縮減至11.3%的水平。
資料來源:CEIC數據公司和花旗銀行估計。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獲得了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得益于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優勢,2003-2005年間中國的出口增長率飆升至超過30%的水平,是前一時期的兩倍以上。外需的強勁增長為投資增長創造了新的空間,使投資增長率從1977-2002年的平均10%左右回升至25%以上,通貨緊縮的壓力隨著CPI指數的回升而解除。自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同時受到出口和投資雙引擎的強勁驅動,步上了接近于增長趨勢的增長通道,GDP增速從通貨緊縮時期的8.4%大幅提升到2003-2005年間的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