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加快了申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步伐。
自2006年6月,湖南省政府向國家發改委正式遞交了關于在長株潭地區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申請,從此加入眾多城市對綜改試驗區的競爭之中。
在申報綜改試驗區的過程中,長株潭沒有動搖過對“城市群”這一主題的堅持。作為內陸省份最早自覺進行區域協作的城市群,這也是長株潭最大的資本。
近日,本報記者從權威部門得到消息,長株潭的最終方案將以“城市群兩型社會綜改試驗區”為主題。所謂“兩型社會”,是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而據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對本報透露,長株潭的兩型社會定位,抓住了中央強調科學發展的精神,也符合綜改試點解決全局性體制問題的初衷。同時,長株潭在“節約型社會”方面已開展了一些賦有成效的先行實驗,為其繼續在該領域探索,奠定了基礎。
目前該申請方案已基本通過了國家發改委高層肯定,進入了正式審批環節中。
城市群和兩型社會
今年6月份,成都和重慶幸運地加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資格。雖然長株潭此次落選,但是有湖南省政府官員表示,長株潭城市群獲選綜改試驗區的希望“依然很大”。
在長株潭加入綜改試驗區的競逐后,湖南省顯然加大了對長株潭一體化的推進力度。
就在公布消息的2006年6月,湖南省召開了第一屆長株潭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三地的書記、市長共同簽署了<長株潭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就四個方面達成了十四點共識,并且審議通過了<長株潭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議事規則>,簽署了<長株潭工業合作協議>、<長株潭科技合作協議>、<長株潭環保合作協議>。
2006年8月底,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前往長株潭調研綜合配套改革一事。孔涇源先后考察了長株潭三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走訪了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參觀了湘江生態經濟帶,并詳細了解長株潭城市群的區域規劃和產業布局情況。
考察后,孔涇源對長株潭的評價是:長株潭城市群特色相當鮮明,區域規劃先行一步,發展和改革的思路清楚,目標明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符合黨中央、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精神。
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研究會會長張萍說,長株潭綜改試驗區申請得到了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省長周強的高度重視,2007年以來,湖南省主要領導對長株潭一體化的關心明顯增加,由省領導召開的關于長株潭一體化的會議也越發密集。
知情人士透露,湖南省委省政府原本計劃在近期出臺促進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的政策文件。但“現在這個文件暫時不出臺,因為等到國家批準長株潭綜改試驗區的資格后,再出臺可能更有針對性”。
長株潭試點的三大價值
在申綜改試驗區試點的跑道上,每個參與競爭的城市都必須回答兩個問題:改什么?怎么改?
從邏輯上說,改什么是怎么改的先決條件。只有明確了改什么,才能確定具體的改革步驟。
國家發改委官員對外的表態是,綜改試驗區所試驗的內容必須是“破局性”的和“全國性”的。根據張萍的說法,綜改區必須解決的是“國家級的課題”。
國家發改委已經發出信號,從成都、重慶開始,綜改試驗區必須選擇合適的主題和切入點。另一熱門城市武漢先后選擇了“民營經濟”、“科技創新”、“行政管理”、“武漢新區”以及“武漢城市圈”的概念。武漢的坎坷路徑表明,一個恰當的主題將決定綜改試驗區申報的結果。
根據本報記者對湖南官員和學者的采訪,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的思路,至少瞄準了當下困擾中國的三大結構性難題。
一是城市群的協調機制。
在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行政區經濟”成為最大的阻力。由于地方政府深度介入經濟活動,生產要素在跨行政區劃流動時明顯會受到權力的阻隔。典型表現就是,同一區域的不同地方政府會進行相同的產業布局,爭奪項目。而基礎設施建設則各行其是、獨善其身,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
長株潭在長達20年的整合過程中,也深受行政區劃的制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總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長株潭究竟是需要一個柔性的區域協調機構,還是通過行政區劃上的合并來解決這個難題?同樣的爭議在國內不同的經濟區內人們總是能夠反復地聽到。
有觀察人士就認為,如果長株潭成為綜改試驗區,那么從邏輯上就排除了對三個城市進行行政區劃合并的選項。“如果合并這么簡單,就不需要長株潭的試驗了。”
二是增長模式的轉變。
“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兩型社會的由來,已經被普遍認為是一項基本國策。
張萍認為,長株潭建設“兩型社會”的試驗,完全符合國家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確立新的增長模式的戰略抉擇。“如果長株潭能夠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設上取得突破,帶動整個增長方式的升級,那就是整個國家的突破,是一個國家級的貢獻。”
有政府官員說,城市群本身就蘊含了“兩型社會”的含義。城市群是最節約資源的方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發揮資源的集約效應。而城市群也比單個城市更節約資源,因為這意味著在基礎設施、能源等方面各個城市能夠做到共享。
三是符合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
中部六省不約而同地將發展重點寄希望于打造強勢的城市群。中央在<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確立了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作為“中部崛起”的重點。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將受益于國家對中部整個板塊的重視。
湖南傾全力打造長株潭都市群,就是為了彌補湖南省內缺乏具有輻射能力的大都市的不足。
“長株潭完全有實力成為中部崛起的南部引擎。”張萍說。
長株潭綜改路徑圖
對長株潭城市群來說,如何協調城市群和“兩型社會”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技巧。
張萍認為,一個迫切的問題是,必須改善目前長株潭的區域協調機制。“體制上需要配套,必須打破行政切割的局面。”
長株潭一旦成為綜改試驗區,就必須確立一種新穎的區域協調機制,這也是先行先試的一個重要內容。這種機制必須基于市場化邏輯運作,自覺地抵制行政化的干預力量,三個城市在利益機制的激勵下,自發地進行區域合作。
此外,知情人士認為,“兩型社會”的建設涉及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在投資政策、財稅政策、土地政策、生態補償政策方面進行“先行先試”。
“從歷史上來看,長株潭城市群并不是一個符合環境友好型要求的地區。”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長沙位于最北面的頂點,湘潭、株洲在南面分列左右,湘江由南而北穿越三市市區。長沙是主要的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聚集中心,而重化工業則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湘潭、株洲兩市。“上游的污染對下游影響很大。”
2006年,湖南省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別增長1.6%和3.1%,并未實現年初制定的削減2%的目標。工業發達的長株潭,是湖南污染物排放最為密集的地區。
張萍認為,正是因為典型,才具有試驗的價值。長株潭城市群必須面對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最典型的挑戰:不同的城市攜手治理流域污染,同時在治理污染的過程中實現重化工業的升級。
因此,長株潭在建設“兩型社會”進程中必須遵循的大致路徑,一是從遠期目標上,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產業的根本轉型。二是從近期手段入手,著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對重化工業進行傳統技術改造和升級。
“減排的關鍵是要實行資源有價和環境有價。”張萍認為,這需要財稅政策的配套。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必須要對水、電、土地以及環境資源承擔更高的價格。如果環境的價值能夠量化,那么對企業就會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企業不改變,就很難立足。”
在治理污染方面,同樣需要財稅政策的突破。在采訪中,有企業提出,政府應出臺一些政策,通過低息貸款或者地方政府財政補助的方式,幫助高污染企業升級改造。這種模式在2006年株冶集團的一個污染治理的項目中已經有所體現。湖南省向國家申報了三個循環經濟試點,其中兩個在株洲,包括株冶集團。
湖南省編制的長株潭“十一五”規劃,給長株潭城市群描繪的未來是,要打造成為湖南新型工業化的引擎、城鄉一體化的支撐,充當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典范,搭建高效共享的平臺以及創設宜居城市群的范例。(記者 陳善哲 王世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