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曾三度延期的牛奶“禁鮮令”開始實施。在北京一些大超市,多數“巴氏奶”名稱中的“鮮”字已經被去掉,占據北京牛奶市場的主力品牌三元、伊利、蒙牛更換的新包裝上取而代之的名稱是純牛奶。
備受爭議的牛奶“禁鮮令”在經過三度推遲后,近日,國家有關部門委托全國乳品標準化中心,開始制訂新乳品標準,并就草案向有關專家征求意見。就此,一些地方乳業協會及乳品專家公開表示反對,稱新標準不過是“禁鮮令”的翻版。
據介紹,名稱為《液體乳》及《酸牛乳》的新乳品標準草案中,將原國家標準中的“巴氏殺菌乳”和“滅菌乳(通常稱‘常溫奶’)”兩個標準歸入了同一個標準,統一用“液體乳”標準來代替,這意味著新標準草案和“禁鮮令”一樣,對“鮮奶”予以否定,認為巴氏殺菌奶(鮮奶)與常溫奶可用相同標準衡量。此外,新標準草案中的衛生標準僅包括“鉛、無機砷、黃曲霉毒素M1、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對其他重金屬、農藥和抗菌藥物殘留等有害物質卻沒有提及。
另外,新標準草案還在“純奶”定義中加入“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劑、食品營養強化劑”的說法,這與原國家標準規定的“滅菌乳不得添加輔料”有沖突。有專家認為,企業如在乳品中添加增稠劑、乳化劑和香精等違規行為將難以得到約束。
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表示,新標準草案與原有國家標準相比,在許多方面有所倒退。如巴氏殺菌乳(鮮奶)和滅菌乳(常溫奶)是原料和加工工藝完全不同的兩類乳制品,歸入同一標準會讓消費者難以區別。
王丁棉稱,由于食品的感官指標是判斷產品質量最直接、最簡單的指標,當一種乳制品與它應有的色澤、風味、質地不相符時,即可判斷為不合格產品,但新標準草案中取消了原國標中對乳品“原料要求”、“感官指標”等相關章節,以及原標準中“不得添加防腐劑”等規定,這使消費者失去了判斷牛奶好壞的實用方法,可能受到誤導。另外,如果生產企業使用不合格的原料奶和奶粉、或用過期的乳制品做原料,甚至在乳品中隨意添加防腐劑,那么相關部門將缺乏監督的依據,乳品的質量和安全也難以保證。
昨天,全國乳品標準化中心標準部負責人張春燕向記者表示,目前新乳品標準草案并未定稿,還將組織專家討論會,并根據反饋的意見進行修訂,但對于各方的反對意見,該中心并未表態。
據了解,2004年有關部門就出臺了《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俗稱“禁鮮令”),其中規定了“巴氏殺菌奶”(即市場上被標注為“新鮮牛奶”、“純鮮牛奶”的乳品)在外包裝上不能標“鮮”字。但由于各方的反對,該規定的實行曾三度延期,并最終不了了之。筆者在滬上各大超市賣場里注意到,標“鮮”乳品仍在超市的冷藏柜里繼續銷售。(李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