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2006年12月31日印發)
一、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十五”期間,我國新聞出版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出版物的品種、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
我國新聞出版業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書報刊分銷市場等新變化,克服了國民閱讀率持續下降等不利因素,深入改革,開拓進取,保持了平穩增長。從“九五”末到2005年,圖書品種由14.3萬種增長到22.2萬種,圖書印數由62.7億冊增長到64.7億冊,總印張由376億印張增長到493億印張。報刊經過治理整頓,結構更加合理,市場更加規范。報紙由2000多種減少到1931種,印數由329億份增長到413億份,總印張由800億印張增長到1613億印張。期刊品種由8725種增長到9468種,總印張由100億印張增長到125億印張。音像制品由1.8萬種增長到3.5萬種,數量由2億張(盒)增長到6億張(盒)。電子出版物由2254種增長到6152種,數量由0.4億張增長到1.4億張。包括互聯網、通訊網、電視網在內的網絡出版從無到有,數字出版產業初步形成。全國已有手機報刊300余種,網絡報紙1000余種,網絡期刊超過2萬種,網絡數據庫經營企業近10家。出版物的銷售數量穩步增長,出版物的內容質量進一步提高,出版了一大批導向正確、內容精良、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和網絡出版物,形成了一批思想健康、格調高雅、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報刊、網站,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科學技術知識,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基本形成了以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絡等媒體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等為主,包括出版教育、出版科研、版權代理、出版物資供應、出版物進出口等附屬門類完整的產業體系。截止到2005年,我國已有圖書出版單位573家,報刊社11399家,音像出版單位328家,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170家,網絡出版機構50家,印刷單位18萬余家,復制單位313家,出版物經營單位15.9萬家,構成了初具規模的產業群。2005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增加值1900余億元,約占當年全國GDP 1%,占第三產業增加值2.6%,已經成為重要的產業部門。
3.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
報刊社和出版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試點工作扎實推進。轉制后的企業,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探索轉變機制,加強生產經營管理、高新科技應用和集約化經營,重塑市場主體,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兩個效益不斷提高。轉變政府職能、理順管理體制初見成效。全國26個省(區、市)的新聞出版系統完成了“局社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實現由行政管理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多種管理手段的轉變,提高了執法效率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4.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印刷、發行業,推動了產業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形成了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共同競爭發展的新格局;集團化建設穩步推進,提升了產業組織結構;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及網絡出版的迅速發展,優化了新聞出版業產品結構;珠江三角洲、長江流域、環渤海等地區書報刊出版、印刷復制、音像出版發行、網絡出版開發、出版物物流等各具特色產業群的形成,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了各種資源,對改變地區產業同構化、出版物市場割據化現象,調整產業地區結構和市場結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5.法律法規日益健全。
新聞出版立法工作取得顯著成果,共修訂行政法規3件,制定、修改部門規章15件,配合《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廢止規章、規范性文件173件。其中,修訂了《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和《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制定并修改了《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新聞出版行業標準化管理辦法》、《印刷業經營者資格條件暫行規定》、《設立外商投資印刷企業暫行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印刷品承印管理規定》、《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規定》、《圖書質量管理規定》、《訂戶訂購進口出版物管理辦法》、《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社記者站管理辦法》、《新聞出版統計管理辦法》、《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報紙出版管理規定》;以《著作權法》的全面修訂為核心,出臺了《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制定了《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辦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等配套規章,中國特色的現代版權法律體系基本成形。日益健全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了對新聞出版業發展、改革、監管的規范、保障和支持作用。
6.對外交流成效顯著。
我國新聞出版業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成功舉辦了北京國際出版論壇、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產品及技術應用展覽會、法國圖書沙龍中國主賓國等大型國際交流活動,積極組織參加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為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中國出版走向世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開展新聞出版人才交流培訓,組織國外專家來華講學,組織國內新聞出版單位領導干部和中青年業務骨干出國研修,加深了相互間的溝通和理解,開闊了眼界,培養了隊伍,有效擴大了國際影響。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體制、機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新聞出版業的行政管理體制、產權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不適應。相當部分的經營性出版、發行單位還在沿用事業單位的體制和機制,長期依賴行政保護和壟斷利潤。一些國有新聞出版企業,產權結構單一,法人治理結構陳舊,管理機制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2.增長方式不盡合理。
一是部分出版、印刷、發行單位的收入、利潤過度依賴教材和教輔材料,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競爭和發展的要求;二是出版物市場過度依賴中心城市,農村出版物市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有效開發;三是產業發展過度依賴規模、數量的擴張和品種、定價、廣告等的增長,經營方式粗放,質量效益亟待提高;四是出版物產品過度依賴傳統媒體,書報刊等傳統出版增長乏力,新聞出版內容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五是行業發展過度依賴行政保護,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3.產業結構趨同,集中度低。
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新聞出版業,受“小而全、大而全”和攀比思想的影響,各地區產業同構化嚴重,造成企業規模偏小,布局分散,區域市場分割,資源無法合理流動和有效開發利用,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和集約化經營效益,阻礙了新聞出版大市場的形成和新聞出版專業化分工。
4.市場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
版權保護水平有待提高,盜版、盜印、非法出版等違法現象依然嚴重,對正版出版物造成很大沖擊。部分生產經營者誠信缺失、行為失范,擾亂了出版物市場秩序,制約了新聞出版業的健康發展。
二、新聞出版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一五”期間,新聞出版業將面臨極為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1.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平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將為新聞出版業的繁榮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2.文化建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及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成為新聞出版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契機;3.文化體制改革,將克服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新聞出版生產力;4.網絡通訊和數字信息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將有力促進新聞出版業產品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將為培育開拓農村出版物市場,擴大出版物消費需求帶來難得的機遇;6.教育優先發展,對新聞出版業服務教育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新聞出版業也將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和考驗:1.隨著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教材循環使用的逐步推開以及中小學生人數的變化,教材在出版總量和收入總量中的比重將進一步降低;2.文化體制改革中人員身份轉換、資產清理、稅費調整等將付出高額成本,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十分艱巨;3.以地區中心城市為主的出版物市場相對飽和,圖書等出版物庫存壓力進一步加大,新的出版物市場亟待開拓;4、隨著我國入世過渡期結束,出版物分銷市場進一步向世界開放,我國民族新聞出版業面臨著新的巨大挑戰。
面對新時期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一定要樹立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全力抓好重點突破,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實力,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努力實現新聞出版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堅持新聞出版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的方針和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施戰略重點突破,積極構建公共新聞出版服務體系,努力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建設導向正確、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管理有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現代新聞出版業。
“十一五”期間新聞出版業的發展,一要立足于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把開發、擴大農村出版物市場,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消費需求作為推動新聞出版業發展的重要基點;二要立足于轉變增長方式,從主要依賴數量、規模增長的粗放模式向大力提高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推動產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三要立足于優化結構,把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作為主線,積極推進以資產、資源為紐帶,跨地區、跨部門、跨媒體的多種聯合,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四要立足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數字出版,打造現代內容產業,提高民族新聞出版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十一五”期間,新聞出版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7%。到2010年,圖書出版預期達到600億印張、70億冊,種數控制在25.5萬種,出版重點圖書1370種;報紙出版預期達到2030億印張、500億份;期刊出版預期達到140億印張、30億冊;音像電子出版物的品種、數量年均增長5%以上;大力發展以互聯網、通訊網、電視網為基礎的電子報紙、電子期刊、網絡文學、網絡數據庫、手機報紙、手機期刊、手機小說等新型數字媒體,開發出版100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民族網絡游戲,明顯提高中文內容在國際互聯網上的比例和影響力。預期實現國民百萬人均年擁有圖書192種,人均年消費圖書5.3冊,期刊2.4冊,每千人擁有日報90份,報紙普及率每戶平均0.3份;全國發行網點預期達到18萬個,具有出版物總發行權的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具有出版物批發權的企業達到9000家;印刷行業工業總產值預期達到4400億元。
四、“十一五”新聞出版業發展戰略重點
新聞出版工作既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又要為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環境。
新聞出版業要按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針對行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科技開發、拓展市場空間為重點,抓住機遇,打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用戰略重點突破帶動全行業的發展。
1.積極推動現代內容產業發展。
隨著信息、網絡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以高科技為主要手段和特征的現代內容產業的迅速產生和壯大,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發展趨勢。新聞出版業必須打破傳統觀念、傳統業態和傳統體制的束縛,充分利用書報刊等傳統媒體、音頻視頻媒體和各種網絡媒體等一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媒形式,對新聞出版內容資源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全面開發利用,形成各種傳媒形式與優勢內容資源緊密結合發展的新格局,大力推動內容產業發展。鼓勵新聞出版單位以資源、資產、業務為紐帶,開展跨媒體經營,支持傳媒集團的建設和發展,努力將新聞出版業打造成為多種媒體形態共存,集內容創新、制造、推廣、服務為一體,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內容產業。
2.大力發展數字出版。
抓住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網絡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實施“數字出版”戰略,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努力沖擊世界數字媒體技術制高點,實現我國新聞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趕超世界發達國家新聞出版業先進水平。大力支持以科技開發為主的自主創新,鼓勵、扶持以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和數字電視網為主要載體的圖書、報紙、期刊、數據庫、新聞、游戲、動漫、音樂以及電子書等各種數字產品的開發、制作、出版和銷售,鼓勵開展基于各種網絡的出版、發行活動。到“十一五”末,建設4~15個數字出版產業基地,形成10~20個網絡出版強勢企業。積極推動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新聞出版業的生產、管理和傳播方式,建設數字出版綜合業務平臺,提升出版產業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能力。
3.努力構建公共新聞出版服務體系。
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形成實用高效、規劃合理的公共新聞出版服務體系。
建立和運用好“國家出版基金”,進一步加大對公益性新聞出版事業的投入,努力做好公益性新聞出版工作。抓好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出版物的出版。認真組織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務“三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少數民族文字、盲文、學術文獻和科普出版物。實施“三農讀物”出版工程,以圖書、音像制品為突破口,大力開發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優秀“三農”出版物。研究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優惠經濟政策,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加農村出版物發行的積極性,實現發行網絡覆蓋全部鄉鎮,部分地區延伸進村,農村出版物零售比重達到35%的總體目標。積極組織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統一規劃,分頭實施,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建設20萬個“農家書屋”,建立農村公共出版發行服務體系,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積極支持農民群眾組織興辦自籌資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各種形式自助讀書組織,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和受益者。新華書店要依托“農家書屋”、“文化大戶”、農村廣播站、學校、農技站以及個體工商戶,在全國40%以上的鄉鎮建立各種形式的出版物發行網點或代銷點、租賃點,壯大農村出版物發行主渠道,進一步拓展農村出版物消費市場空間。
4.加強出版物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加快出版物流通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支持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出版物連鎖經營,形成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全國性出版物連鎖機構和區域性連鎖企業,全國出版物連鎖經營企業總部達到80家,區域連鎖總部達到200家,使連鎖經營成為出版物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合理規劃出版物物流中心建設,大力支持跨越區域、體制合理、管理先進、服務優質的現代出版物物流企業發展,在全國建立5~6個區域性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積極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建立健全我國出版物發行行業信息化標準體系,鼓勵利用信息通訊等高新技術,大力發展網絡書店、電子交易平臺等各種形式的現代出版物交易系統。積極支持各種所有制發行網點的建設,繼續發展中小型專業書店、特色書店、社區書店。進一步通暢流通渠道,促進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出版物大市場的形成。
5.大力發展現代印刷、復制產業。
加強印刷復制產業的結構調整,指導印刷復制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繼續保持健康、持續、平穩發展的態勢,努力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大力發展高檔印刷、特色印刷和包裝裝潢印刷,淘汰落后的印刷生產能力;禁止二手光盤生產線的進口,加強光盤復制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力度,繼續支持 “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個綜合印刷產業帶的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印刷復制業的振興和崛起。重點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先進印制水平、規模效益突出、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印刷復制骨干企業,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有影響力的著名印刷復制品牌。鼓勵設立具有先進生產技術、印刷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的印刷企業,鼓勵采用多色高速、柔印、自動、聯動等先進技術和快速、按需、高效、個性化的數字印刷。進一步發揮磁帶作為傳統媒體的現有優勢,完成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磁帶復制業。繼續促進復制設備、原輔材料的國產化,特別支持新一代高清大容量光盤的研發和產業化。建立健全復制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強印刷復制質量的檢測和監督,不斷提高印刷復制產業核心競爭力。“十一五”期間力爭使我國印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8%左右,只讀類光盤和可錄類光盤復制產能分別達到世界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成為重要的國際印刷復制中心。
6.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業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業是我國新聞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按照《民族區域自治法》“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支持有關單位和部門收集、整理、翻譯和出版民族歷史文化書籍,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要求,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加大扶持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業的力度,對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出版的各類出版物、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實行一定的優惠經濟政策。積極做好 “新疆、西藏、內蒙古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工程”、“雪域東風工程”的立項工作和“東風工程”的實施工作,開展民族文字黨報、黨刊、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贈閱活動,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業形成發展壯大的新機制。讓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充分享受先進文化發展的成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7.積極實施“中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戰略。
以國際漢文化圈和西方主流文化市場為重點,大力推進出版物走出去、版權走出去、新聞出版業務走出去和資本走出去,努力提高中國出版的國際競爭力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強對外宣傳、展示、推廣、銷售工作,有計劃、分階段地開發、擴大國際市場。實施“出版物對外推廣工程”,組織創作、翻譯、出版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和反映當代中國各個領域成就的出版物,擴大我國出版物出口,2010年實物出口量預期比2000年翻一番。積極支持版權輸出,努力擴大版權輸出數量,不斷縮小版權引進與輸出的差距,“十一五”末版權輸出預期達到3000種。鼓勵新聞出版單位和個人通過合資、合作、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在境外設立出版、印刷復制和發行機構,創辦各種媒體,開展新聞出版活動,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繼續做好對臺出版工作,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聯手開發國際市場,共同發展民族出版產業。
8.以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帶動新聞出版業發展。
精心組織實施以《中華大典》編纂出版工程、《中華數字古籍全書》出版工程、 “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出版工程、“創新學術”出版工程、國產動漫振興工程等為代表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豐富我國出版資源寶庫,增強我國出版業發掘、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和世界優秀文化的能力與水平,提高中國出版業在世界文化市場格局中的地位。通過實施“中華字庫”建設工程、“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研發工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進一步推進數字出版發展進程,提高新聞出版業信息化水平,加快傳統新聞出版產業向現代內容產業的轉變,在新世紀國際數字內容產業競爭中,占得先機和主動,為中國出版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促進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1.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確保正確導向。
社會效益第一是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根本原則。新聞出版單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忽視社會效益的不良現象,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和各類出版單位,要堅持落實重大選題備案制度、出版“三審”制度和出版物閱評等制度,確保輿論導向正確。
2.調整優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
一是打破均衡式發展的思路和模式,積極推進產業地區布局調整。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各地的資源、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選擇地建設真正符合當地特點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網絡、音像或電子等優勢特色產業,合理利用資源,推動產業集聚,促進專業化分工。
二是打破條塊分割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約束,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通過市場推動跨地區、跨部門的強強聯合,形成優勢特色明顯、輻射能力強大的產業群和大型現代新聞出版企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三是打破單一資本結構模式,積極推進投資結構調整。要在出版發行企業和部分非時政類報刊社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出版工作規律的法人治理結構,創新企業體制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
四是打破對傳統出版媒體和教材教輔的過度依賴,積極推進產品結構調整。要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積極研發數字、網絡等新媒體出版物,加強非教材教輔出版物的出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的轉變。
五是打破過度依賴規模、數量擴張的粗放式經營模式,積極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堅決扭轉部分出版物不重內容、過度奢華、積壓嚴重、浪費資源的不良傾向,鼓勵開發適合廣大群眾需求的低成本平價出版物。努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積極開展新聞出版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教育培養,研究制定指導性的新聞出版單位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引導新聞出版單位深入探索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質量效益和集約化經營水平。
3.推進出版發行體制改革,解放發展新聞出版生產力。
(1)改革出版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新聞出版管理體制的目標,進一步明確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能,完善新聞出版分級管理體制。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規范行政許可項目,改進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調整完善現有專業分工和出版資源配置等有關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出版單位市場準入、退出的評估標準和管理辦法,建立正常的市場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出版資源,努力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良好出版環境。
(2)推動新聞出版單位深化改革。確定轉制為企業的報刊社、出版社,要完成由事業向企業的體制轉換,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十一五”末,國有獨資的出版企業基本完成規范的公司制改造。以集團建設為龍頭,培養一批導向正確、實力雄厚、國際競爭力和市場控制力強大的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市場的引領者和產業發展的戰略投資者。積極培育一批內涵式發展的大社名社,形成市場中堅力量。引導中小報刊社和出版單位走“小而專”的道路,以專業化服務取得市場地位。推進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三項制度”改革,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強化責任意識,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發揮好宣傳和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能。
(3)加強各類新聞出版行業協會的建設和管理,提高行業協會的服務和協調能力。促進著作權集體管理等社會中介組織的建設。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在規范新聞出版市場、加強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4.加強新聞出版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興業、人才強業戰略。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貫徹落實中央“四個一批”人才工程,通過實施素質工程、領軍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工程三項重點工程,加強新聞出版黨政人才、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新聞出版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建立政府引導、新聞出版單位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投入機制,形成總署、省局和新聞出版單位三級培訓體系。實行新聞出版單位領導干部崗位培訓和調訓制度、專業人員業務輪訓制度,5年內輪訓率達到90%以上。
加強人才工作基礎建設。建立行業人才信息庫,選擇條件優越的重點高等院校共建新聞出版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新聞出版學科建設和專業理論研究。完善新聞出版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健全出版物發行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發行企業負責人職業準入制度,加快制定新聞采編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實行新聞記者職業資格和記者證雙重管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新型用人機制,吸納社會優秀人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5.加強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加快新聞出版業現代化。
緊緊把握信息、網絡技術所帶來的機遇,加大投入,主動利用新技術,開發新媒體,積極進行產業升級。要組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有關方面力量加強對影響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壯大出版產業的實力。
加快新聞出版行政機關信息化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監管的能力。2010年,全國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實現互連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出版物內容監管平臺,實現對傳統內容和數字化內容的動態監管。大力推進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在編輯、出版、發行等主要環節,實現信息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能力。
加強新聞出版標準化體系建設。2010年完成新聞出版標準化體系表的編制工作,完成新聞出版元數據標準、出版物發行標準體系、新聞出版信息化標準體系等標準的制定,研究、制定網絡出版、數字出版等前沿標準,促進新聞出版的現代化。加強各類標準的貫徹執行,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積極推進產品質量、環境保護等各類認證工作。通過出版物元數據和信息交換格式標準化,建設行業基礎數據庫和國家新聞出版數據交換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利用。
6.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新聞出版法律制度。
“十一五”期間,以修訂、制定新聞出版、著作權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修訂《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制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條例》等,推動《記者條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等的立法工作;修訂《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音像制品復制管理辦法》、《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作品自愿登記管理辦法》,制定《圖書出版管理規定》、《音像制品制作管理規定》、《網絡地圖編制出版管理辦法》、《網絡轉載付酬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以制定實施法制宣傳教育第五個五年規劃為主線,不斷強化全行業法制宣傳教育,著力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7.制定實施國家版權戰略,推動版權相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不斷完善我國版權保護制度,加大版權保護力度,增強智力創新能力,提高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核心競爭能力。“十一五”時期版權工作的重點,一是健全國家智力成果創新體系,促進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二是健全和完善版權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大版權保護力度;三是建立中央、省、市(地)、縣四級版權行政執法體系,加強版權行政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四是構建宣傳、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版權意識;五是完善版權社會服務體系,強化社會服務功能。要以保護創新作為版權工作的出發點,著眼于版權保護和產業發展。以查處大案要案為突破口,大力開展打擊盜版專項執法。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注重自主版權資源的開發、建設和利用,以新聞出版內容的生產、占有、輸出為核心,推動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電影、電視、計算機軟件等版權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
8.建立和完善長效監管機制。
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切實將工作中心轉移到對新聞出版活動和出版物市場的監管上來,完善出版物市場長效監管的各項工作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加大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掃黃打非”工作,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確保出版物市場繁榮有序,健康發展。加強進口出版物的管理,實行進口出版物備案月報制度和出版物進口單位年檢制度,加強對進口文化產品內容的審查,嚴厲查處違規進口出版物和進口含有不良內容出版物的行為。
充分發揮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行業協會、信用中介、新聞出版企業以及從業人員等各方面的作用,大力加強新聞出版業信用體系建設,推動新聞出版行政信息公開,建立新聞出版單位信用檔案和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失信懲戒機制,營造講誠實、重信用的社會和市場環境。逐步建立我國新聞出版業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充分利用信用體系的規范、引導和監督功能,全面發揮警示、懲戒作用,有效打擊、遏制各種違法失信行為,整頓、規范新聞出版市場秩序。
進一步建立健全新聞出版統計制度,完善統計指標體系,推行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統計調查方法改革,積極開展網絡出版發行、音像制品制作、非公有印刷復制和發行的統計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國新聞出版統計網絡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全國統計數據網絡直報。加強新聞出版統計機構和隊伍建設,形成以國家和省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為主,地市縣相關行政部門為輔的新聞出版統計管理體系,建立穩定的統計管理隊伍和專業隊伍,實現部門統計向行業統計、產品統計向產業統計的轉變,充分發揮統計在新聞出版活動和出版物市場監管、行業規劃、政策制定和宏觀調控等方面的監督保障作用,促進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
9.引導支持出版發行業非公有經濟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參與文化建設的有關政策,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積極推進行業投資結構的調整。在印刷、復制、發行等一般性競爭領域,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和規范各種社會資本的投入。制定完善相關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新華書店和國有印刷企業股份制改造、新聞出版業高新科技研發、農村出版物發行、連鎖發行企業和現代物流企業建設等,促進各環節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提高我國新聞出版產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10.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完善落實經濟政策。
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根據職責和實際情況,及時研究、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引導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要繼續貫徹落實已有的各項經濟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同時,根據不斷發展的國際和國內形勢,積極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調研、出臺新的經濟政策。要加強新媒體、新技術、新業態、農村出版物發行、中國出版“走出去”、游戲動漫產品的制作與出版等方面鼓勵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促進內容產業加快發展。要進一步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產業政策研究、咨詢作用,不斷提高產業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11.加強黨的領導。
加強黨的領導,是在深化新聞出版業改革、促進新聞出版業繁榮、加強新聞出版管理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原則。要始終堅持黨對新聞出版工作的領導權,全面加強新聞出版行業各級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目標,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進一步增強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出版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新聞出版業的繁榮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