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編寫的小學滬語教材《小學生學說上海話》預計8月初出版。這一上海市首部小學滬語教材有望于新學期進入校園,讓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說上海話。
多年來,普通話在中小學校園強勢推廣,一些學校甚至明令禁止師生在學校講方言,具有區域文化特征的方言正在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我認為上海方言進校園值得肯定,因為包括上海話在內的各種方言,都包含著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也可以認為方言就是一種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也是需要保護和傳承的。
每種語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無法為別的什么語言所代替,其文化價值都值得尊重與傳承,而一種語言的文化價值其實還包括方言的存在。值得說道的是,我國各地的戲曲有上百種,每種地方戲都是以方言為基礎的,若沒有了方言,這些地方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珍貴的地方戲文化遺產也就無從繼承。難道因為京劇是我們的國粹,我們就只聽京劇而把其他地方戲忘到九霄云外?地方戲其實也是國粹,誰將來會用普通話表演地方戲呢?那跟用英語演唱京劇一樣,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呢?為什么大多數歌劇演員都用意大利語演唱歌劇經典?你用英語或者漢語演唱就不是那感覺了,如同你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交響樂,或者請交響樂團演奏《十面埋伏》,那就不能叫變奏曲,大概只能算作“變味曲”了。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單單是文字和語音的問題,而是包含了各個民族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無論是幾億人能講的語言,還是只有幾千人聽得懂的語言,都在傳承著人類的文明。一種語言的消失,就意味著一種歷史的終結、一種傳統的消亡、一種文化的滅絕,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消失。如果不加以傳承保護,任由一種又一種語言自然消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不斷遭受損害,文化的豐富性逐漸萎縮,那么,人類就將生活在褪色的文明中,這將是整個人類的悲哀。
方言也是鄉音。“鄉音難改”,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眷戀著鄉音,多少背井離鄉的游子在異鄉聽到熟悉的鄉音總是無比激動。鄉音,或者方言,就是故土就是親人,已然融進了人們的感情,如何割舍?
尊重一種語言而不忽視它的存在,也就等于尊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當然也應該看做是對我們自身文化屬性的尊重,更是對人類文化以及文明的尊重。我國政府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不也很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嗎?所以,上海在校園內為滬語保留一定的空間,可以看做是一種文化保護,值得各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