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主持人:本報記者龔丹韻
●嘉賓:于海(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
●我們的飲食,向全球表達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對食物的看法和做法,代表了中國人的溫情、善意和靈性。百姓視角的飲食觀,是對中華美食最恰當的哲學表達。
解放觀點:這幾天,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炮而紅,挑剔的網友甚至給出了和國際知名紀錄片相同的高分。通過普通人的日常美食切入,不僅讓唾液受到刺激,也讓心靈得到溫暖,凝聚起華夏的文化認同。您對此怎么評價?
于海:我認為這是一部能成為經典的片子。這種經典,不僅僅體現在美食拍得讓人流口水上,更因為它抓住了中國飲食背后的文化核心,體現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食道即天道”的價值觀。正因為中國人在吃方面的文化成就,才使我們今天依然是人口和子孫繁衍最旺盛的族群?!皬奈骞戎蝎@得溫飽”,是人類文明史的基礎。而中國文明的巨大財富,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也能在食物的層面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對中國人而言,吃更是一種“幸福生活”。中國人在美味上發展得極其豐富,也因此中國人的胃口被調教得非常嬌氣。一家餐館可以服務不好,但不能味道不好,這與西方恰恰相反。紀錄片中說,上海的南貨店,“就是上海這樣一個移民城市的一座座的味覺紀念館”,這句話概括得很好,通過味覺,我們編織出了城市的幸福緯度。味,代表了幸福指數,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歷史軌跡。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無論富裕還是貧窮,所有地方都開發出了自己的美味。林語堂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微妙時,特地把美食作為一個分析角度,確實眼光犀利。
片中也提到,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比如村子里做的村宴,大家坐在一起吃,還必須用圓桌和紅布。分享美味,是交流彼此之間作為情感共同體的重要儀式,就在圍桌而吃的熱鬧中,老人們彼此幫襯、守望相助,是美味更是人情。
解放觀點:如果說美食背后透出的是文化性格,那么與其他文明類型相比,中餐能夠獨步全球,究竟得益于什么?
于海:飲食文化高度依賴文明進程和自然條件。中國南北差異大,提供了豐富的、差異化的食材,而龐大的人口逼出了中華美食各地開花,族群的地理豐富性,造就了中國飲食的豐富。西方人在主餐上與我們相比,略顯單調,但他們并非沒有美食,他們對飲食的貢獻,主要在甜食、酒和奶酪等方面,這也和地理環境有關。而西餐的簡單,更在于背后的文化觀點不同。西方更注重食物的能量,當能量觀主導飲食時,對味道的追求的積極性就比我們弱了許多。
此外,美味也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技巧。比如上海人講究“鮮”,上海飲食中“糟食”的微妙口感,北方人不易體會。同理,重酸重辣地區對辣的差別體會,也令南方人望塵莫及。西方人喜歡吃雞胸,因為肉塊大和均質,食之方便。中國人卻愛吃雞翅膀里的“活肉”,這種口感很難表達。對中國人來說,魚肉是死的還是活殺的,一吃就能辨別,西方人做不到。所以隨著代代演化,造就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味蕾,也成就了中國人豐饒美妙的美食鑒賞能力。
解放觀點:對海外華人來說,中餐更加是凝聚文化認同和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他們可以一箱箱托家人空運辣醬,可以走一兩小時的路,只為一家地道的中餐館。
于海:美食絕對是華人心中的驕傲。它和少年記憶、和家鄉聯系在一起,華人在外面尋尋覓覓的,是青少年時媽媽奶奶們天天做的食物,是日常生活中,反復與重要的親人分享的味道。所以,食物能夠把人與家鄉聯系在一起。歸根結底,文化認同最難背叛的可能就是胃。我曾去加拿大一年,一開始住在當地人的社區,想體驗本土文化,但最后實在受不了飲食,逃到了華人居住區,大家每周吃著紅燒肉,樂此不疲。飲食是非常頑強的文化認同因子。味道,觸發族群的共同感,觸發了對養育我們的家鄉和親人的感恩。
解放觀點:近幾年我們對美食的興趣又迎來了一個新高峰,美食節目和菜譜大受歡迎。與以前相比,現在的“美食熱”有怎樣的變化?
于海:“美食熱”是有條件的。我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解決溫飽,而現在大家不僅熱衷烹飪,也對美食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上海人對全國各地美食的興趣范圍擴大了,原來不能吃辣,現在川菜和湘菜到處可見,這與社會的開放和富裕有關。
當代中國的開放,不僅讓內部各大菜系開始融合,也讓中國飲食在全球得到尊敬。我們的飲食,成為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向全球表達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對食物的看法和做法,代表了中國人的溫情、善意和靈性。
解放觀點:也就是說,天人合一、水火交融的中國美食,向世界輸出了華夏文明的精髓。那么這種精髓究竟是什么?
于海:食材絕非僅僅是自然的給予,更是文明的創造和文化的成就。五谷和家畜都經過長期的栽培和養育改造,酒、豆腐等更非自然界原有的食物,發酵后得到了更加復雜的味道。至于中國的烹飪,煎炒蒸炸煮等,更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成就。《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對自然饋贈的感恩,也是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我們不僅講究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也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超越了自然。
我覺得該片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平民的美食觀,介紹的美食幾乎全是家常菜。美食本身不是出自大廚大師,而是出自尋常生活、里弄街巷,享受美食本無需花費奢靡,這才是真正找到了美食的靈魂。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有同嗜也。人與人在美食的追求鑒賞上本無多大差異。今天講究排場的豪門大宴,并非出于對美食的真正需要,而是一種異化的身份炫耀。而即使那些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群,也從心底里認同,最好吃的還是簡單的家常菜,是雪菜肉絲面、生煎饅頭、菜泡飯,是無數來自生活的平民食譜。
所以,我們的飲食文化,不僅頑強地昭示出文化認同的根脈和家鄉之情,也透視出對美食的追求與品嘗人人平等。如此百姓視角的飲食觀,是對中華美食最恰當的哲學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