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5月11日,一位北京民眾觀看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國道212線甘肅文縣高樓山段照片。當日,“科學重建偉大壯舉——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主題展覽”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中新社發廖攀 攝
中新網5月12日電(劉羨)今天是中國的“防災減災日”,正是因為三年前今日的汶川八級強震,促成了這個日子的設立。三年后,中國政府向世界交出了這場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答卷,三年來,在重建中,在應對新的自然災害中,這個國家在不斷積累經驗,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而經歷了巨災的這片土地,也在走過艱難歷程后,謀劃著振興之路。
官方交出重建答卷
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際,中國政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
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震災區41130個國家重建項目中近95%已經完工,累計投資8851億元。預計今年9月底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頒布3周年時,災后恢復重建各項任務將全面完成。
四川、甘肅、陜西已建成農房190.85萬戶、城鎮住房28.83萬戶,建成學校3839所、各類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2169個,建成各類基礎設施項目5000多個,“三川兩鎮”等一批遭重創的縣鎮村莊以全新的面貌再現。三省51個重災縣區在重建中優先完成城鄉住房、學校醫院、公共基礎設施后,其他各專項規劃任務也已進入到收尾階段。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為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國務院同年9月印發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在三省51個重災縣區、13萬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全面啟動了恢復重建工作。
同年,中央在安排3026億元中央財政災后恢復重建基金的同時,決定建立對口支援機制。北京、廣東、上海等19個對口支援省市動員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智力資源,傾力支援災后恢復重建。目前,19個省市共實施對口支援項目4121個,安排對口支援資金843億元。到2010年9月底,對口支援省市直接承擔的恢復重建項目已基本完成,并普遍與受援地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
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將汶川重建的成績總結了五個方面: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大幅度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產業發展實現再生性跨越、精神家園得到了同步重建。
恢復重建首重民生
“5?12”汶川特大地震過去三年,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已基本完成,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超過災前。在這三年時間里,“民生”成為恢復重建工作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從2008年6月開始,四川省就著手使臨時生活救助與低保實現制度對接。到當年12月,8.2萬城市居民被納入城市低保,55.6萬人被納入農村低保。據統計,2008年到2010年,四川全省共采購和接收捐贈棉被714.6萬床,棉衣褲643.4萬套,取暖用品79.2萬件。三年時間內,中央和省兩級下撥災區用于社會救助的資金近750億元。
在恢復重建的工作中,四川省政府著眼解決災區群眾最緊迫、最急需、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切實把保障改善民生擺在首要位置:及時出臺住房重建政策意見,落實農房重建補助政策,加快推及學校、醫院、文化、廣電、體育、社會福利和精神家園等民生項目重建;開展創業、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因災失地和家庭特別困難的群眾;實施扶貧幫困措施,保障重災區數萬戶困難群眾生活。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曾表示,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而新北川中學的重建融合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一個前所未有的最棒的設計團隊”,設計方案前后進行了12次論證,建筑不僅融合了羌族白石崇拜等特色,其抗震強度更是高達8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