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還要建立適合我國實際的文化產業擔保制度,還有評估、質押交易制度,在全國搭建這一類平臺,培育信用擔保文化類資產的金融服務機構,現在這方面在搞試點,北京正在做。
鼓勵設立一批實力較強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逐漸地形成服務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資本市場體系。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形成的條件下提出振興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起點比過去一些傳統產業要高,所以一開始必須是規范化的。另外,我們國家文化市場的特點非常明顯,必須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我的看法,今后文化產業發展可能是國有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過程,國有并不一定占數量多數,要看控制力、影響力。從增量部分發展來看,可能以社會資本為主要動力。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剛剛提到16家文化企業在境內外上市了,如果在境外上市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只是融資了,同時還具有文化“走出去”的意義。
蔡武:企業在境外上市以后,進入資本市場,還要爭取進入產品市場、消費市場,這是文化“走出去”很好的途徑,也是我們文化產業要借鑒國際化的成功經驗。因為文化的發展是和文化交流密切結合的,不可能關起門來,不但有“走出去”,也有“走進來”雙向交流,現在正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大中國文化與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合作。
主持人:這方面有什么規劃?
蔡武:這是我非常愿意講的一個話題。上世紀80年代,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合并到文化部,兩個部級機構合在一塊兒,對外聯絡是文化部很大一部分業務。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實際上也是我們對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建設。在這方面,我們也有很多具體的措施。
一個是中央把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列入我們整個國家發展戰略和對外戰略中間,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七大報告就提到,要加強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這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這是我們指導思想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我們在對外文化“走出去”思路上,找到一條非常清晰的發展思路,堅持官民并舉,大力加強官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時,加強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另外,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除了國家這一級文化交流活動,地方的對外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躍。
我舉一個例子,今年春節期間,我們有一個“歡樂春節”品牌,在全世界一些主要城市推介春節文化,使外國朋友們理解、認識、了解、觸摸中國最典型春節文化,我們今年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在世界63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有多個藝術院團、幾千名藝術家,在當地開展各種各樣的春節活動,包括演藝、廟會等,泛及亞洲、歐洲、北美。去的演藝團體、文化團體,大部分是地方上的,地方的積極性非常高,官民并舉。
我們過去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出錢,免費派一個團出去執行任務,在那兒也是派票,也是免費,這是必要的文化交流。但是只靠這個不行,現在國際文化交流用商業演出、商業展覽方式,其實可能更有效,你派票人們有可能不去,如果是自己掏錢買票,肯定要去。堅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對外貿易相結合,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市場競爭。
堅持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兼收并蓄,廣泛吸收世界各種文化優點,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我們在國外有非常受歡迎的節目,如廣州雜技團《肩上芭蕾》這個節目推到國外,非常受歡迎,沒有想到到了芭蕾舞故鄉俄國、法國,也受到非常大的推崇。中西文化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創新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很受歡迎,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發揚的。
另外,對外文化“走出去”,還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機制,很多部門和文化工作、文化建設有關系。國務院系統里有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還有文化部,這些都是和文化有關的。另外,我們地方也有,體制上相對比較分散。整個對外文化又必須是一個整體的,有一個整體的規劃“走出去”。怎么辦?我們建立了一個對外文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十幾家部委參加,國家批準,文化部作為牽頭單位,我們每年坐在一起,對整個對外交流形勢、任務、資源分布,分配任務,整合資源,協調步調,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連續3年的“歡樂春節”活動,都是在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下面部署來做,效果非常好,今年增加到63個國家和地區,大大發展了。
我們國內部門和國外的駐外文化機構之間的聯系機制,還有我們的中央和地方的協調機制,使我們可以共同實行對外文化“走出去”戰略,都很重要。
我們要制定規劃。這次“十二五”規劃中,我們專門制定了對國外的文化交流和對港澳臺文化工作的規劃,設立了若干個大工程,具有科學化、系統化、實踐性的特點。
我們要規范對外文化工作,正在走依法治文的道路,我們正在起草對外文化交流條例和管理辦法,把它嚴格起來、規范起來、科學化起來,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水平、質量,取得更好的效果。還有對外文化工作的隊伍建設。對外文化工作是一個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很多特殊要求,那么對這一支隊伍的素質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我們現在對外文化工作的隊伍在不斷地擴大。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國家漢辦在國外建設300個孔子學院,需要大量教師和志愿者,成千上萬人。這些志愿者派出去,一定要進行一定的培訓,要他們懂得對外交流和對外跨文化交流的規律和特征。
另外,我們在國外建立了很多海外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怎樣做?推廣本國文化,也需要有專業培訓。文化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文化競爭,我們不可缺乏既懂文化藝術又懂市場經營、市場開拓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培養、培訓,整體上提高這支隊伍的素質,來更好地做好對外文化工作交流。
現在我們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簽訂有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協定,每個年度都要執行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工作網絡正在不斷地擴大。現在文化部對外交流工作中,小語種干部相當缺乏,講中文,人家聽不懂。我們正在做這方面工作。
主持人:對于國內來講還涉及到文化傳承、保護問題,我們一直在做非遺保護工作,“十二五”期間,非遺保護力度和具體舉措會有哪些新亮點?
蔡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文化系統很重要的職能,因為我們國家是文化資源、文化遺產非常豐富的國家,所以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我們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豐富文化資源,提高國家軟實力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間,其實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叫做文物保護,30年以前,就有《文物保護法》,我們國家文物保護工作發展也非常好,規模很大,世界上也有影響。我們最近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調查已經完了,新發現了幾十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現在正在做后期整理工作。整個文物保護工作上了一個水平。
更令人振奮的是,過去這些年,在我們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間,另外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個工作其實過去就有,我們過去講的是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后來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國際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結了非遺定義。中國人自己講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和國際接軌,這個一接軌了不得了,10年間,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世界走得最快、發展得最快。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各個民族、普通老百姓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它有好幾類,一類是藝術類,如民間音樂、舞蹈等,還有的和民間信仰有關系,如各種各樣的儀式、民族活動,有的和工藝有關,如剪紙、泥人張等,還有的與建造技藝有關,如造船技術、造塔技術等。
前不久,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事情,成為國家文化領域第二個立法,標志著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有了法律的基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們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工作,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生產性保護,那些和人民群眾生產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的技藝類,能夠生產產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它們的傳承特點,就是靠師傅帶徒弟,傳承人教給的技藝,像剪紙、泥塑、陶器等等,還有技藝類的造船等,這些要靠技藝傳授來傳承,而這種傳授過程可以生產產品。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學會這種技藝,成為技藝的傳承人,我們提出了生產性保護,通過設立傳習所,帶徒弟,出產品,來推動它的保護,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這個工作過程中,逐步科學化、規范化發展,一是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我們最近正在做,要求各省推薦,嚴格標準,選擇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已經卓有成效,有典型意義的企業或者單位,命名為國家級示范基地,掛牌子,引導他們發揮示范性的作用,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方式。
另外,研究生產性保護相關扶持政策,生產性保護企業規模比較小,稅負比較重,融資比較難,我們將和相關部門一起組織專家論證。
我們在北京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前年春節期間在農業展覽館舉辦,其中安徽徽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會十幾天,安徽徽墨賣了60萬元。不斷地做,大家非常喜歡,完全可以發展成企業,通過生產,既使產品得到擴散,同時也使文化技藝得到保存。通過這種辦法,需要制定相關的保護性政策,推廣先進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新課題,我們雖提出這個概念,但是確實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以遵循,需要不斷探索、摸索,總結典型事例,在全國推廣。
有兩件事情給我印象深刻:汶川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縣是重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災后重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羌繡項目非常好,但地震中受到一些損失,災后重建重點保護傳承人,并以旅游作為一個產業,開發旅游紀念品,羌繡就是最受歡迎的紀念品,當地動員羌族婦女參加,很快形成生產網絡體系,獲得成功。
河北省張家口市有一個縣是剪紙之鄉,剪紙做得很好。該縣在縣城建了一條街,不但把當地剪紙技藝教會大家,還把全國各地最有名的剪紙工匠請來,在那兒落戶,年產值10億元。
主持人:這是生產性保護最好的實例。
蔡武:類似這樣的典型,我們要總結它的經驗。有一條就是一定要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來做,不能作假,不能把手工變成機器生產、電腦制作、克隆,那不行。文化技藝、文化信息蘊含在傳統技藝中間,這是保護它的本質,所以我們要堅持,一定要是真的東西,真正的傳承人,正宗的產品,正宗的技藝,通過產品推廣使這個技藝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另外,我們還要建立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設施,特別是傳習所展示和銷售場所,現在成都有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山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我們需要發展會展業,需要發展主題公園,需要建立傳習所,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成為全民自覺的行為。
主持人:您說到傳承,說到保護,我們還不能不說創新,最后想請您簡單地談一談對于文化創造力的理解。
蔡武: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比,有復雜性,文化本身有雙重復雜性,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既有商品經濟產業屬性,同時又包含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必須堅持發揮基本功能,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社會效益應該首先考慮。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也是它的一個市場規律。我有一個看法,不要把這兩者截然對立起來,其實兩者是完全可以統一,完全可以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不是說任何產品、任何服務,有了社會效益就不能做好經濟效益,不見得。真正把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就能既叫好,又叫座。《建國大業》完全是主旋律影片,很好。我們要把兩者統一起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最需要的就是創新,所以在文化領域,要堅持“二為”方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在“二為”方向的前提下,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鼓勵各種各樣文化產品、藝術形式、風格流派充分創新,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鼓勵文化工作者勇于創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主持人:謝謝蔡武部長介紹了中國文化事業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對中國文化事業的成就有了深入了解,希望更多網友通過這一期訪談,能夠獻出您的力量,獻出您的努力,幫助中國文化事業走向更高層面,走向更大繁榮和發展。
蔡武:謝謝,我們有中國文化傳媒網,歡迎網友們多上我們的網,有什么文化方面的好建議、好想法,隨時可以通過網絡和我們溝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