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情報的辯證
《東風雨》問世后,也有人論及當時背景,以為這是羅斯福使出的一招“苦肉計”,讓美國得以投入反法西斯戰爭。苦肉計之說系出于承平時代,人們的好奇心理,讀驚險小說讀多了,而產生的藝術聯想,以及多余腦力的運用。
因為沒有這么蠢的苦肉計。美國在珍珠港受創深重,除了幾艘航母僥幸沒在此處之外,多艘戰列艦、驅逐艦、巡洋艦被炸沉或重傷,官兵死亡近三千,兩千人傷殘。其中約1000人死在亞里桑那號火海之上,其慘烈程度超乎今人的想象,可以說遭到滅頂之災。若是苦肉計,中間的轉圜余地還大得很。
所有偵測到的情報,并不等于說詳細知道日本大本營的策劃案,也不可能知曉其發動的目的、精確到時、分的攻擊時間、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偷襲的動員和實施,而是根據電訊的破譯,發現疑點,發現異常,發現其即將造事的苗頭。
如果要說軍統將珍珠港襲擊的準確情報破譯,那固然是沒有的事情;但若說偵測到日軍的異動、即有所動作的苗頭,那是真實的。后人爭論的焦點也即在此。
所以也怪不得羅斯福。除了極少數的極其優秀的參謀在那里頻頻示警以外,其余的官僚、行政官、軍政官,包括執掌中樞的多數大員,卻大多迷迷糊糊,不知大禍即將臨頭。同樣,佐爾格在東京冒死向蘇聯發出了戰爭警告:“德軍進攻將在1941年6月22日拂曉全面展開。”但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不予理會,結果蘇軍一度被納粹軍隊打得措手不及。
珍珠港事件前一兩年,美國的官僚根據其頭腦和心態也分為兩者,一種,或具卓越眼光,或在前線而憂切身感觸,羅斯福內閣的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他就認為必須對中國實施根本性的物質援助,使中國恢復元氣,同時密切警惕日本。美國亞洲艦隊總司令哈里·亞內爾海軍上將,他則提醒羅斯福,他說,日本侵華,實際是對西方文明的挑戰,若不積極行動,將會噬臍莫及,而挫敗日本的最佳方式就是大量的援助中國。但美國官僚還有另一種,譬如陸軍部長史汀生和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在珍珠港被襲的前一年,他們言之鑿鑿,認為對中國的“軍事援助是不現實的,他們不贊成把美國為數不多的轟炸機送到中國去,這個計劃最終成為泡影。”(馬建國《抗戰時期的中美軍事合作》29頁,解放軍出版社)
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可以說美國高級參謀人員神經非常遲鈍,但是當戰爭開打之后就可以見出日本軍部策劃者那種根本意義上的愚昧,因為當時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美國早日開啟戰端,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得知珍珠港遭到日本襲擊后,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好了,好了,我們總算是要贏了”(見《太平洋戰爭》上冊176頁,東方出版社)。
新近上映的諜戰大片《東風雨》,其所依據的歷史背景是1940年代那一段,珍珠港戰爭爆發前后的上海。戰爭的陰云籠罩著世界,各國諜報人員云集十里洋場,為了各自的目的和使命,穿梭于險象環生的奢靡大都市。《東風雨》描寫的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一段諜報精英精彩壯烈的傳奇故事。這一特殊時期,不知有多少改變國家命運的秘密被歷史掩埋,有多少無名英雄默默地為祖國奮斗。
文\ 海南日報記者伍立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