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骨質匕首
消失之謎
齊家人從何而來,向何而去,一直是個謎團?,F在,一般認為,齊家人是因為氣候發生變化,從鄂爾多斯高原一帶來到甘肅的,但他們是如何消失的呢?卻是眾說紛紜。
“4000年前后,一個神秘的騎馬部族帶著他們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藝出現在甘肅的大地上。于是,齊家文化和齊家古玉如春筍般猛然出現在歷史舞臺,三四百年后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訴說著昔日的故事。”有人曾經這樣寫道。
臨潭陳旗磨溝齊家墓地的發掘,或許會為尋找齊家人消失方向提供重要線索,甚至有可能成為解開齊家文化謎團的鑰匙。
發掘結果顯示,齊家文化與寺洼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寺洼文化的基本要素可能在齊家文化晚期即已孕育發生。
“此次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兩座寺洼文化類型的墓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座墓葬和齊家文化墓葬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泵鹆纸榻B說。
專家們發現,齊家文化墓葬和寺洼文化墓葬之間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初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神秘消失的齊家人,并沒有徹底消失,他們在甘肅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三五百年后,最終都流向了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人在陳旗這塊地方,逐漸向寺洼文化類型過渡。
“這是一個空前的發現,為這兩個文化類型之間相互關聯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泵鹆謴娬{說。
首次發現
伴隨著發掘進展,墓葬還發現了人殉,一座被編號為M100的墓葬,是目前發現人殉較多的墓葬之一,發現了5人以屈肢側身葬的方式被埋葬在豎穴中。
這座編號為M100的墓葬是去年9月中旬發現的,發掘時頗費了一番周折。
當時,因為挖探方的緣故,原本距離地表兩米深的墓室,實際上距離地面只有一米多了,發掘的難度大大降低了。即便如此,對發掘人員來說仍然是一種考驗。
“由于墓坑狹小,人在里面工作本來就施展不開,既要確保文物的安全,又不能將清理對象移動;還要將其完整地暴露出來,的確有些難度。”
“我們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方法,挖到一定深度后,在墓坑中鋪上塑料布,人站在塑料布上,一邊挖,一邊后退,這樣就比較容易了!”謝焱說。
全部清理出來后,考古專家發現,這5個人埋葬在墓室中,呈現出側身屈肢的樣子,似乎在向偏室中的主人卑躬屈膝。
而主人在偏室中享受著奴隸給他們帶來的生活。然而,更多的發現還在等待著他們,而這個發現更讓人們激動不已,也震撼了中國考古學界,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齊家人。這是什么發現呢?
這就是臨潭齊家人神秘的葬俗。齊家人的葬俗非常獨特,他們采用的是豎穴偏室墓,而且出現了多人多次葬。
豎穴偏室墓就是從地面挖一個土坑下去,然后再向兩邊開挖,挖出偏室后,再分別挖出頭龕和腳龕,作為擺放隨葬品的地方。
此次發掘的豎穴偏室墓以單偏室居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為右偏室。雙偏室墓相對較少,還有少量上下偏室、內外偏室。
這些豎穴偏室墓多為合葬,少量單人葬。合葬者少則2-3人,多則10余人,成人、兒童皆有,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現象,人數1-4人不等,但頭向多與位于偏室者相反,且多俯身或屈肢。內側人骨大都被擾動,靠近墓道者則多為未經擾動的一次葬。
毛瑞林說:“發掘現場的跡象表明,這些合葬墓,有的是偏室塌陷后才填埋墓道的;有的是對同一偏室的人骨進行二次整理埋葬;還有的是重新挖開墓道進行埋葬。”
錢耀鵬博士說:“本次發掘不僅證實了齊家文化中還存在大量豎穴偏室墓(約占70%),并揭示出了磨溝齊家文化墓葬結構、埋葬過程及埋葬習俗的復雜性?!?/p>
豎穴偏室墓是齊家文化類型墓葬中的首次發現。為齊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并為研究齊家文化的葬俗、葬制、社會結構、齊家文化與寺洼文化的關系等學術問題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懸念
2008年的發掘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在發掘的346座墓葬中,竟然只出土了一件玉鑿。
采訪中,謝焱伸出中指說:“那個玉鑿僅僅比拇指略寬一點?!?/p>
眾所周知,齊家古玉被文博界列為中國三大古玉之一,其知名度和良渚、紅山古玉不相上下。這些年,在武威黃娘娘臺等地的齊家文化類型遺址中出土了近百件玉器。為何臨潭陳旗磨溝遺址的346座墓葬中僅僅出土了一件玉器呢?
是發掘到的墓葬標準不高呢?還是這個部族本身就不擅長制作玉器呢?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些墓葬中出現了兩種器物群共存于同一墓葬中的現象,并不混放,這是需要解釋的一個重要現象。
“這是齊家文化的新跡象,是外來文化的融入,還是后來者的借墓現象?”有專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所有這些對探索齊家文化淵源是非常重要的,并進而為探討甘青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過程提供材料。
整個齊家墓地的面積大約8000平方米,2008年已經發掘了1700多平方米,2009年繼續進行發掘的面積近6000平方米,如此大的面積內究竟有多少墓葬,能出現哪些令人驚奇的東西,無疑是非常值得人們期待的。
相信2009年的發掘將會有更多的驚喜等待著我們!
《蘭州晨報》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