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不忘王光祈
王光祈,字潤玙,一字若愚,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溫江,是我國“五四”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音樂家。1908年,16歲的王光祈進入成都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堂學習,其同班同學有李人、周太玄、魏時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人。1911年四川發生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時,這批學生都是活躍分子。1914年,王光祈到北京進入清史館做書記員,同時在中國大學攻讀法律,并先后擔任成都《四川群報》駐京記者和北京《京華日報》編輯。1918年與李大釗、周太玄、曾琦等七人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用王光祈的話說,這個學會就是要把思想啟蒙和文化事業作為重點,“聯合同輩,殺出一條道路,把這個古老腐朽、呻吟垂絕的被壓迫被剝削的國家,改變成為一個青春年少、獨立富強的國家。”確定學會宗旨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俗。”少年中國學會倡導以下信條:“一、奮斗,二、實踐,三、堅忍,四、儉樸。”實際上,這是對會友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翌年7月1日的成立大會上,王光祈被推為該會執行部主任,成為里面的靈魂人物。學會之所以拖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宣布成立,是因為發起者們都積極投入到了當時的學生運動之中。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就是王光祈電告給成都《川報》,并在四川引起震動的。王光祈在投身學運的同時,還為《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撰稿,進行宣傳活動。當時,中國最具理想的一群青年才俊都聚集在少年中國學會,國共兩黨的很多重要人物均出之于其中,如共產主義者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惲代英、蔡和森、李達、張聞天、趙世炎、沈澤民等;后來成為國家主義分子青年黨的曾琦、左舜生、李璜、魏時珍、余家菊等也進了這個組織。正是由于會員成份如此復雜,導致后來其內部分化為左中右派別。1925年,五卅運動興起之后,反對與支持鎮壓工人的左右兩派已尖銳對立,水火不容,最終導致少年中國學會的解散。
1918年10月,毛澤東在李大釗的介紹下,順利加入學會。李璜回憶說,毛澤東不會法語,李叫他去北大聽自己的法語課,他只去了一晚便不去了,說還是讀譯文方便。王光祈曾和這位新會員長談,并在不理解毛澤東的會員面前維護他,說此人頗重實踐。1919年底,在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支持下,王光祈創建“工讀互助團”募集經費,以幫助北京青年實行半工半讀,達成教育和職業合一的理想,進而造成局部的新社會,循序漸進改造中國。這一舉動在當時的知識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可惜因為經費等方面的原因,草草收場。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插曲。大家邊吃飯邊討論,窮學生如何去半工半讀,適合做什么工作?平時很少說話的毛澤東說:“不要只是說,讓我來試行一下!你們諸位把換洗衣服都交與我來洗。一個銅子一件,三天交貨!”可當時竟無人響應,還是王光祈在事后把衣服交給毛澤東洗過。1920年2月,第二次到北京的毛澤東饒有興趣地參觀了王光祈試辦的女子工讀互助團后,寫信向長沙的新民學會做了介紹:“覺得很有趣味!但將來成績如何?還要看他們的能力和道德力如何,也許終究失敗(男子組大概可說已經失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