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天階奧運文化廣場東側,200平方米的面積上擺滿了燈俑
世貿天階奧運文化廣場東側,200平方米的面積上擺滿了燈俑
今晚,CBD內充滿時尚感的世貿天階奧運文化廣場上,102尊兵馬俑燈將擺出氣勢恢弘的陣形。不是遠自秦朝的陶土塑就,它們周身光彩奪目;不是身披鎧甲充滿殺氣,它們攜老扶幼,盡顯家庭歡樂。晚風吹拂下,一個個燈彩透著歷史的深邃,也投身于眼前的奧運狂歡。8月1日至24日,他們將以特殊的方式為人們講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它與長城、大運河等一樣都是代表中國悠久文化歷史和人類文明的巔峰之作。而化身為燈彩的兵馬俑由朝陽區文化館設計,由北京宮廷燈彩專業戶王雁敏帶領30多名工人歷時3個月手工制作完成。
這些燈彩分為孩童俑(高1.5米)、婦女俑(高1.7米)、懷孕俑、托物俑、將軍俑、兵俑(高1.9米)、馬俑(長2米,高1.8米)等8種形態,共102尊。點亮后,它們將呈現出紅、黃、藍、綠、白、紫等六色,被稱為漂亮的兵馬俑燈。在北京奧運期間,它們將見證這場全球盛會,并為北京留下一項值得回味的奧運文化遺產。
突破從傳統寫意到現代寫實
在朝陽區雙橋東旭新村的制燈作坊里,至今還留存著第一次試制失敗的一個燈俑。看著那圓鼓隆咚、不合比例的燈俑造型,王雁敏笑著回憶,一開始完全按普通燈彩的扎制方法做的,當時做出來還挺興奮,搬到文化館,館長就皺上眉頭了。就看這手吧,“您這哪叫手啊,這不是手套嗎?”還有胸、腰都看不出來,像個“發面包”。
兵馬俑燈彩的制作遠比想象中要難得多。用朝陽區奧運文化廣場景觀設計師夏男的話說:“我們必須用兵馬俑的語言來呈現。”這就意味著必須進行顛覆性的創造。如果把傳統燈彩制作工藝比喻成國畫技法里的“寫意”,那兵馬俑燈制作就是西洋畫法中的寫實手法。
傳統藝術燈彩只要勾勒出物體大致輪廓就行了,燈彩骨架走勢很隨意,大都是技師隨心所欲彎制而成,沒有嚴格的比例。可兵馬俑燈則幾乎是一比一復制原來的陶俑,只有盡可能使燈架結構符合兵馬俑的肌肉、骨骼等構造,才能使整體形態看起來形似。
難點抬頭挺胸和鎧甲上身
傳統燈彩中,人物從肩到胸沒有變化,圓圓的像個鼓包,眼前的兵馬俑燈彩可不一樣。它的肩部鋼絲被彎成一個尖弧形,脖領部位一個平面的交叉十字向俑身正面傾斜了大約25度,使胸部形態更飽滿,前后俑身也有了區別。
再比如腰部,傳統工藝一般就是個直筒,改進后的腰部向內收攏,使體態更顯挺拔,這樣,兵馬俑才能抬頭挺胸。
胳膊的造型制作也有創新。為了讓胳膊有彎曲度和連貫性,專家們研制出一種類似于轆轤的鐵滾子,按照所需的直徑可以選用不同粗細的滾子,轉動搖臂,就能使直絲盤繞到滾子上,取下來的鋼絲成了一個螺旋狀的柱體,再不像之前做出來一節一節的樣子。
由于燈彩有透光性,除了裱材之外,骨架的陰影也會清楚地反投出來。因此在骨架結構設計時,骨架也是整體造型的一部分,不能為了結實,把燈俑做成一個“粽子”。于是,專家們將燈彩骨架與兵俑鎧甲線條有機結合,為每一種俑設計了一套骨架結構。
不過,要用支架做出兵馬俑的頭部就很困難了。人的五官結構、表情較復雜,完全用支架很難表現,于是最終采用了玻璃鋼(即不飽和樹脂)材質制作,最后再將頭部與俑身插到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