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英國世界博覽會為倫敦留下了精美的水晶宮;1889年法國世博會為巴黎留下了標志性的埃菲爾鐵塔;1958年比利時世博會為布魯塞爾留下了造型獨特的原子球館……向我們款款走來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在黃浦江畔的世博園里,為世人留下一座什么樣的中國建筑?
12月18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正式開工建設,中國館的設計方案———東方之冠,也首度公布于眾。
中華文化如何體現?
作為世博會主辦國建設的最重要展館之一,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核心展示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夢想。這樣“重量級”的場館,如何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
中國館聯合設計團隊總負責人兼總建筑師何鏡堂院士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中提煉。”目前,這個綜合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各家方案之長的中國館,正是以整體大氣的建筑造型整合了豐富多元的中國元素。
簡單來說,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的空間位置與取向,分別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體———“東方之冠”高聳其間,形成開揚屹立之勢;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國家館之下,形成渾厚依托之態。
具體來講,國家館居中升起,形如冠蓋;層疊出挑,制擬斗拱。“匠人營國”中的九經、九緯之道,成為國家館屋頂平臺建筑構架的文化基礎。傳統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層層出挑的構造方式,則成為國家館建筑形態的文化表達。從浦江對岸遠眺,其氣勢有城郭墻垣之威武;從世博軸上近觀,其形態如樓臺門第之高聳。若沿江而下,輕舟漸近,則可見國家館以浦東陸家嘴現代建筑為背景,雄踞浦江之濱。
而平臥于國家館之下的地區館,為人們的活動提供了厚重堅實的平臺。它的四面或以臺階步道,或以園林小品與周圍環境巧妙銜接;建筑外觀上還鐫刻著古代疊篆文字,懸挑在基地最外側的環廊立面,印出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征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為休憩設置的小品表面,則鐫刻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象征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間的團結與進取。
何鏡堂院士說:“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展現了中國文化、東方哲學對理想人居社會環境的憧憬。”
世博主題如何表達?
但是,作為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它不僅僅肩負著文化表達的功能,還必須有效詮釋出本屆世博會的主題。一個建筑,應該如何表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內涵?
面對2010年即將在中國本土舉行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已經遞交了一份以建筑來表述的“環境宣言”。
在21世紀的今天,環境與能源問題是擺在所有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現實課題。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為此,中國館極度重視在環境與能源問題方面的探討與貢獻。
據介紹,中國館有一套完整的環境保護與能源節約策略體系,共由4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在規劃和群體整合層面,中國館力爭實現靠近世博軸,使中國館與世博主題館部分設備資源,能夠形成共享與協調。
第二部分,在建筑形體的設計層面,力爭實現單體建筑自身的減排降耗。國家館造型層層出挑,在夏季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地區館外廊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動式節能技術為地區館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拔風;地區館屋頂“中國館園”還將運用生態農業景觀等技術措施有效實現隔熱。這些措施將使中國館比國家要求進一步節能近10%。
第三部分,在建筑表皮技術層面,充分考慮環境能源新技術應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戶都是使用低耗能的雙層玻璃,國家館屋頂上還使用大量的太陽能板,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
第四部分,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在地區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小規模人工濕地技術,利用人工濕地的自潔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為城市局部環境提供生態化的景觀。
何鏡堂院士希望,這座中國館,能把中國化的可持續發展與人居文明給予形象化的表現。
世界眼光如何看待?
一方面要凝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又要表達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肩負諸多“使命”的中國館,還有沒有能力關照到國際性的審美?還能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對此,何鏡堂院士自信滿滿。
他笑著給記者列出三大理由:首先,中國館為人們之間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空間。而這種開放性、公共性的現代意識,是國際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理念。根據設計,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之間,能夠自如地引入各種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動。除此之外,始于中國館南面的廣場和公園,拾階而上的平臺,地區館周邊自然折轉的空中游廊以及中國館園等,都以舒展懷柔的親切,展現著和諧的人文關懷。
其次,中國館對傳統元素進行了開創性的現代轉譯。在這里,中國傳統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膽的革新,傳統的曲線設計被拉直,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這種簡約化的裝飾線條,自然完成了傳統建筑的當代表達。
第三,中國館選擇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國元素。如中國館將大面積地采用大氣、沉穩的“故宮紅”,作為建筑物的主色調;地區館在建筑邊界上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以現代園林空間軟化建筑與城市的關系等。
時間會對任何建筑有最公平的考驗。我們期待著,黃浦江畔的“東方之冠”盡情展現上海海納百川的情懷,氣宇軒昂地印證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盛況,長久地成為面向世界的一個中國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