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建筑機器人世博建功
拼焊六座陽光谷一萬多個關鍵節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 |上海、天津報道
沿上海世博園世博軸,縱列著6座巨型漏斗狀的陽光谷。這些大懸挑、不規則而造型優美的鋼結構建筑,每一個都有十幾層樓高,頂部直徑最大的90米,有足球場大,而底部直徑最大的20米,僅有籃球場大小。
記者站在世博軸仰望陽光谷,不禁疑問,“如此大的跨度,下面又沒有支撐,會垮下來嗎?會被臺風吹倒嗎?”
“從陽光谷下面走過的游人完全不必擔心安全問題,連接陽光谷整個鋼結構的關鍵節點都是由機器人制作完成的,采用全數字化、自動化的生產工藝,確保陽光谷的建設符合設計的安全標準。” 參與了陽光谷建設的天津大學機械學院副教授梅江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參加陽光谷建設的機器人,全名為“多桿匯交瓣式網殼節點加工機器人成套裝備與示范工程”,是國家863重點科研開發項目,由天津大學、江蘇省江陰納爾捷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納爾捷公司”)、上海建工集團子公司上海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合作承擔。“這是我國首次將機器人技術應用于鋼結構網殼節點加工。”納爾捷公司副總經理陶勤良向記者透露。
此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裝備技術研究所自行研發的焊接機器人曾在“鳥巢”工程現場順利完成次結構實焊操作。
隨著城市發展,高層建筑、鋼結構建筑、社會公共建筑,特別是國家大型工程對施工的質量、效益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人工施工已不能滿足要求。“隨著陽光谷的建成,今后,將會有更多的多功能機器人向建筑領域滲透。”梅江平說。
陽光谷曾讓世博局“騎虎難下”
也許游客不知道,這些在白天采納陽光、雨天收集雨水、夜晚幻變出炫目色彩的陽光谷,曾在設計到施工的近2年多時間里讓世博局幾次騎虎難下。
看起來“頭重腳輕”的陽光谷是繼鳥巢以來在中國建筑史上另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建筑。這類建筑有一個共同特點:節點繁多,建筑外形可隨建筑物整體曲面的變化而變化,可構建各種新穎美觀的空間曲面建筑造型。
“陽光谷”,顧名思義,是一個巨型的陽光采納器,自然光通過它傾瀉入地,可滿足地下空間的采光要求。同時,陽光谷還引入了許多生態、節能、環保的技術,它像一只巨大的喇叭,聯結世博軸兩側的草坡,可以把綠色、新鮮空氣都引入各層空間。它還可以作為漏斗來收集雨水,經過層層過濾,不僅可以自用,還用于周圍其他場館的灌溉與清潔。而地源熱泵和江水源熱泵則可以為世博會提供高效節能空調系統。于是,當德國SBA公司提出這個設計建議時,獲得了業界一致好評。
“陽光谷的造型和體量在世界上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來,但造型來自于功能,盡管很多人關注造型。”德國SBA公司項目主管建筑師、世博軸主創設計師之一李宏告訴記者。
但是,6個陽光谷鋼結構總重達3035噸,每個陽光谷由1700個單元構建而成。如此大的工程,其制作精度大大超出中國現有的建筑規范。而要把2000平方米一塊的巨大索膜結構安裝到位,更是在國際施工史上沒有記錄。
因為對建筑精度的要求高,具備世界級難度,德國廠家不斷提高工程的報價,最后提到了6.7億元。“德國人的理由是,中國絕對做不出高質量的陽光谷。”梅江平說。
德國的報價遠超世博局的設想,讓世博局打起了退堂鼓。
讓機器人參建陽光谷
“陽光谷最大的特點就是節點多且幾乎各異,每個節點的徑向誤差要求小于2毫米,角度誤差要求小于0.1度。”梅江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游客看到的陽光谷上的交織點就是建筑上所說的“鋼節點”,每個鋼節點都向不同方向延伸出4~8根6米左右的鋼桿,拼接成一個個大小各異的三角形曲面,最終編織成網殼。節點總數達1萬多個,規格有五六千種。“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建筑的概念,而類似于工廠做機械了,我們稱之為‘精細鋼結構建筑’。”
如果采用傳統的拼焊工藝,1萬多個節點都由鋼板焊接而成,信息管理難度大,制作成本高,效率低,安全性也受到影響。“如果1個節點的精度差之毫厘,陽光谷的遠端就會失之千里。似乎也只有德國人可以精準無誤地將節點制作出來。”梅江平回憶當時的情景。
不過,鑒于德國廠家高昂的報價,2008年開始,世博局在國內尋找了幾家企業,其中包括曾參與鳥巢建設的企業,進行節點制作攻關預演,如果不行就取消陽光谷。不過,因為“制作成本高、施工周期和質量很難控制”,這些企業的預演都沒能讓人完全滿意。后來,在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吳欣之的引薦下,世博局領導考察了納爾捷公司,偶然看到該公司用機器人制作的千噸級火炬塔,他們突發奇想,能否讓機器人做節點?
“后來,世博局要求我們承接陽光谷建設,在完成最大的1個陽光谷之后,我們自覺企業太小,又不能耽誤工程進度,最終撤出了陽光谷的整體建造,改為提供技術,僅為陽光谷制作節點。可以說,陽光谷上三分之二的節點都是我們做的。”陶勤良說。為此,還有德國公司還找到他們,希望將建筑機器人技術拿到國外去。
事實上,與國內建筑機器人領域基本為空白相比,在美日等發達國家,相關研究早已開始,而且已經趨于成熟。比如,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一直在研制管道挖掘和埋設機器人、內墻安裝機器人等,并已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日本的建筑機器人開發數量最多,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出20多種建筑機器人,如高層建筑抹灰機器人、地面磨光機器人、鋪瓷磚機器人、爬墻機器人、混凝土澆灌用機器人等。
隨著國內自主創新建筑機器人在世博會標志性建筑中的應用,一個建筑機器人行業有望隨之興起。據梅江平介紹,由天津大學起草的《建筑機器人立項建議書》已完成并提交住建部。上海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陳曉明則告訴記者,“我們已準備將機器人用于滬上第一摩天樓‘上海中心’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