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畬 族

2002年05月08日10:1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畬族

人口為709592人。

民族概況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畬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哈”畬語意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戶。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后,改稱為“畬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畬族人口數為709592。畬族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畬族操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

畬族的民族來源說法不一,有人主張畬瑤同源于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持此說者比較普遍。隋唐之際,畬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于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江西東北部的畬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后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的畬族約在100年前從浙江的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各地畬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里,并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畬族中,廣泛流傳著屬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后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里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畬族圖騰的主要標志。畬族居民現在仍以藍、雷、鐘為主要姓氏。

隋唐之際,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的畬族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畬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帶施政,并實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使畬族山鄉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畬漢兩族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區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畬族封建化的過程。封建統治者加深了對畬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實施一系列民族歧視政策,把他們視為“化外之民”。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畬族人民被迫不斷遷徙。在深受壓迫的同時,畬族人民多次起義反抗。他們往往是和被壓迫漢族人民一起,團結戰斗,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唐代,在雷萬興、苗自成、藍奉高等人領導下的畬漢人民反抗斗爭,持續近半個世紀。公元1516年謝志珊、藍天鳳為首的畬、漢人民聯合起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在近代、畬族人民也掀起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社會經濟

解放前,畬族地區已基本上發展到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但由于歷代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畬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緩慢性和不平衡性。

畬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狩獵經濟為輔。早在公元7世紀,畬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辟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當時畬族先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種”,所耕之地多屬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上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之地,所以狩獵經濟一直比較發達。“農耕”與“狩獵”是畬族早期的生產特點。

明、清時期,是畬族先民向閩東、浙南大遷徙的時期。他們到達那里時,平壩地區已多為漢族居住,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漢族所墾殖。因此,他們只能開山劈嶺,拓荒造田,新建家園。或者是佃租漢族地主的土地,或給地主富農當長工。長年辛勤勞作。他們所到之處,荒山變茶園、溝壑變良田。畬族人民為開發祖國東南山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后,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使畬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有關地區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名額上對畬族都給予了適當照顧,并大力培養和提撥畬族干部。同時,畬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了57個民族鄉。經過社會改革,受壓迫的畬族人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茶園、山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畬族山鄉的經濟搞活了,多種經營,變山為寶,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浪潮中,畬族山鄉已成為對外資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地方。在福建省的寧德、蒲田和浙江省的景寧,“三資”企業已在這里“開花結果”。畬族山鄉的經濟發展前景十分美好。

文化藝術

畬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畬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鐘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勤勞淳樸的畬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彩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致,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畬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畬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彩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游產品和出口產品.

畬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日登山、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畬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有一格的體育活動。尤其是練拳習武之風盛行,經千百年傳承,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解放前,畬族群眾習武是為反抗壓迫和剝削,解放后則是為了強身健體、陶冶性情,豐富文化生活。畬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復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畬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歷史上畬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畬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畬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畬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畬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畬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畬族稱 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解放前,畬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畬族傳統婚俗。但由于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畬、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畬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后,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畬、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畬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畬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畬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后被革除,現在畬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畬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畬族的祭祖日。

宗教信仰

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畬族十分重視祭祖。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