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佤 族

2002年05月08日16:5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佤族

人口為396610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佤族人口數為396610。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分為巴饒克、阿佤、佤三種方言,每種方言又分若干土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前,英、美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了一種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圍小。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語言工作者對佤語進行了深入調查,并于1957年設計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是中國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2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境達今高黎貢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漢朝的統屬之下。公元69年(東漢永平12年),置永昌郡,轄區包括今臨滄、思茅地區和德宏、西雙版納兩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區。此后,經魏晉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東漢建置,設立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詔統治。宋代,佤族分布區的北部屬大理政權的永昌府管轄。源潮,佤族居住娣區分被屬于云南興盛的鎮康路和孟頂路軍民總管府。 明朝設立孟連長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區有設置了鎮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將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馬宣扶司,也稱孟定府。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變更。至光緒十三年(1887)設鎮邊直隸廳,轄孟連、西盟、瀾滄、滄源等地。中華民國時期,滄源、耿馬置設治局,鎮康、雙江、瀾滄(包括孟連和西盟)均改為縣。

關于佤族先民的族稱與分布:漢晉間統稱中國孟高棉語族各民族為“濮”,主要分布于瀾滄江及紅河以西廣大地區,與壯、傣等族先民交錯雜處。唐、宋時期,瀾滄江以西的“望蠻”、“樸子蠻”、“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龍語支各族的族稱。元代的“蒲蠻”分“生蒲”(或稱“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鎮康及其以南,與佤族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元、明兩代,大量漢族居民移居滇西。與此同時,以今西雙版納和德宏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強大起來。漢、傣以及其他民族的遷徒,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區逐漸地集中到阿佤山區,另一方面佤族也進一步和其他民族雜居共處。明清文獻中對怒江和瀾滄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稱,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對佤族的稱呼。關于唐以前佤族的情況,歷史記載不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從西漢至唐初,對于滇西與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在語言上有著密切關系的崩龍、布朗,經常概括于同一名稱之下,被視為同一族體。

社會經濟

從唐代以后的記載可以看出,佤族主要從事狩獵、采集、飼養家畜,有的已經是初期的農業經濟。明清以來,佤族的社會經濟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佤族社會已從原始的采集、狩獵過渡到以農業為主,并從原始氏族公社過渡到以地緣為基礎的農村公社。然而與其他較先進的氏族比較,社會發展仍較緩慢。他們“居山嶺”,種雜糧,捕獵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婦人用攫鋤之”。雖有寨落,但“遷徒無常,不留余粟。”

19世紀以來,佤族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由于民族間經濟文化關系的加強和商品交換關系的發展引起的。同時,他們原有的社會發展不平衡也更明顯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居鎮康、永德、騰沖、昌寧、景東等地的佤族,因受當地主要居民漢族影響較深,已與當地漢族一樣屬于封建地主經濟了。居阿佤山邊緣區的孟連、瀾滄、雙江、耿馬和滄源大部分佤族,因受傣族影響較深和受傣族土司某種程度的統治,基本上屬于封建領主經濟。阿佤山中心地區的西盟及滄源部分佤族,則較多地保持著本民族發展的特點,處于原始社會末期或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西盟佤族的社會特點,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以種旱谷為主。耕作方法處于從'TJ耕火種”向“挖犁撒種”的演變過程中。社會組織是原始的農村公社和部落,從經濟關系上看,村社成員之間已發生了貧富和階級分化,并存在著占總人口約4%的奴隸。但據階級分化的程度和階級關系卻還沒有最后形成階級社會,奴隸占有關系也是一種在原始社會母體中孕育的家長奴隸制。

新中國成立后,佤族人民獲得了新生。1954年6月成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64年2月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保障了他們的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建國40多年來,佤族人民經過開發和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們通過治山治水,大力修筑水田,改變原始耕作方法,使農業生產迅逑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過去完全沒有工業的阿瓦山區,現在已建立起了水電站、拖拉機站和農具、冶鐵、食品加工等地方工業,交通運輸、商業、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前,阿佤山區的學校極少,現在僅滄源一縣就有中、小學近200所。佤族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大學生。在阿佤山區各縣都建立了醫院,各鄉也都有了衛生院和醫療組,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文化藝術

佤族的口頭文學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涉及到人類的誕生、萬物的生存,婚喪禮俗,生產生活等眾多的方面,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中的獨具一格的奇葩。口頭傳說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詩歌以及謎語、格言等內容,其中,以動物或動物與人為主人翁題材的故事尤為豐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色。

滄源地區自1965年以來發現的崖畫群,雖然尚不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內容與佤族的歷史習俗關系密切。崖畫共有10處,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域的半山區,方圓數十里。崖畫中的一幅村落圖,與阿佤山中心地區本世紀50年代村寨的結構與分布相似,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風俗習慣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決于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經過自紡自織成布,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鷴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后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在鐵鍋傳入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兩成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是,締結婚姻須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于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宗教信仰

新中國成立前,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萬物有靈,認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不理解的自然現象都有精靈,會給人們帶來禍福。佤族最崇拜的是人類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個兒子是分別掌管開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水鬼、樹鬼等等。部分佤族地區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耶穌教,它是近一二百年出現的宗教形式。

佤族人的禁忌甚多。歷史上,禁忌與陋習是阻礙佤族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